B06: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让思想拐个弯~~~
让思想拐个弯~~~
让思想拐个弯~~~
让思想拐个弯~~~
让思想拐个弯~~~
让思想拐个弯~~~
让思想拐个弯~~~
     
2014年04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思想拐个弯
家书
顾土
  ◆ 顾土

  如今还有没有家书,我比较怀疑,即使还有,或者还称家书,恐怕也早已不是从前的那个模样了。

  在书信的时代,家书抵万金,书信往还都很讲究,无论向长辈问安,还是自报平安,都有固定的格式。家书写得有价值,还能流传下来,《曾文正公家书》、《傅雷家书》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作品。

  过去给父母写信时必须用敬辞,起首就是“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还要讲究抬头,最后一定要有“叩禀”这样的语言。对晚辈则是“某儿知悉”、“某女见字”,当年我父亲在给我的信后都落“父字”,而其他人家,我看已经都落款爸爸了。20年前,李春波的那曲《一封家书》牵动了多少人的心,里面就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这样的语言,今天看起来不但非常正常,还很亲切,但如果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那一辈人在世,恐怕就会说缺教养了。

  我小的时候,文盲还不少,街头摆摊代写书信的大概和代写状纸的一样多。一个人戴副眼镜往那里一坐,揣着手,前面放张桌子,一看就是干这行的。你只要告诉他们想说的内容,他们就会按照一套固定程式写下来。那个年代,尤其在小城镇,靠这个行当还能混饭,因为识字的有限,能流畅写出来的就更少见。不过,他们也与时俱进,信尾都已经改为“此致敬礼”了。

  近现代,家书多半依靠的是邮递,托人捎一封家书都是在邮路不甚畅通的地方才会发生的事情。我见过一些插队落户在偏远地区的城市青年,只要有人回城,就会带一挎包家书,即便可以找个邮筒塞进去,捎信的人也会选择挨门挨户送达这样的方式,因为如此面对面才更亲切。伫立门口翘首企盼书信的一般都是母亲,儿在千里母担忧,难得见到儿子站在门外等候家书的情景,母在千里儿不愁。

  大概到了电话普及以后,尤其进入了手机的时代,家书才变得格外稀罕起来,拿起电话就拨,五湖四海,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谁还费劲写家书、寄家书。有了视频电话,一家人相互间尽管远隔千山万水,但都好像聚在一起,边指手画脚边聊家常,比家书痛快得多。

  我的老父亲至今还喜欢写信,但已经不用毛笔和钢笔,而用电子邮件了。我的哥哥和弟弟远在大洋彼岸,每次接到电子家书,就会打个越洋电话过来,“啊,爸爸,接到你的信了,你还好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运动汇
   第A14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家装专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面食与米食上篇
焦虑
无题(347)
家书
葡萄牙罗卡角
虚幻的盛宴
经过枋寮
新民晚报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B06家书 2014-04-13 2 2014年04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