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黄海波的“红字”
何小手
  何小手

  演员黄海波陷入嫖娼丑闻,网民对此反响差异甚大。以往,此类事件无疑将影响明星的公众形象,这也导致当事人往往为此感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压力,并要展开极富技术含量的危机公关。如今则发生了些许变化,一种典型状况是,网民不再墨守陈规,从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而是心如止水,围观者竞相调侃,粉丝们则抱团取暖,贴心维护偶像的公共形象。

  可能会有人说,上述变化是观察者错觉导致的,当事人受到的评价中批评仍然占据主流,而且还可能遭遇秋后算账。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依据,那些“海波不哭”式的戏谑评论,何尝不意味着往当事人“伤口”上撒盐?诙谐的解读让人哭笑不得,却也力度十足。围观者批评的方式不同,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取而代之,成为聚光灯下的黄海波,总的看来,嫖娼仍然是个人行为的红线,一般人不敢逾越。

  看来,准确地说,网民对待这类事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批评方式上。那些容易遭遇负面评价的个人行为,在受到讨论的时候,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赋予浓厚的公共性,一种明显的现象是,即便是名人,他们的桃色丑闻也较少受到“伤风败俗”这样的舆论指控。洁身自好受到推崇,但与此相反的行为,未必会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在这个曾经历过道德杀人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反感“道德论”式的批评,人们警惕那些一味动用道德大棒的批评者,希望道德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舆论暴力来维系社会主流价值观。黄海波可能因此背上一个“红字”(在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红字象征着耻辱),但是,起码在网络上,它并不是背着道德大棒的符号。

  近年来,公众人物的桃色丑闻曝光后,网络中经常会出现“公德”与“私德”之辩,双方不可开交。从中既可看出,道德论式的批评依旧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亦显示网络的另类情怀,它试图说服道德说教者,经常呈现出足够的宽容、开放乃至重口味的前卫姿态。很难下结论说,哪一方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他们可能都属非主流,均处在网络与现实的结合部。

  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缔造新观念,网络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由于社交氛围与现实不同,加上受到的掣肘相对较少,网络天然存在解构倾向,部分网民有着颠覆旧有观念的冲动。当现实生活中还在挣扎着推动观念革新和心态嬗变,网络很可能早已借助众人之力完成了动员。黄海波应该感谢网络,因为这里塑造的“红字”还带着丝丝温情,尽管它仍然是“红字”。

  (相关报道见A18·文娱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特别报道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评论·随笔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前沿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8版:专版
“比价软件”凸显互联网诚信短板
看大势 赚大钱
追溯
让博物馆与公众亲密对话
趁火打劫
黄海波的“红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15黄海波的“红字” 2014-05-19 2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