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知疲倦的车轮
宁波
  宁波

  五年前,我接到吴书记一个电话,说我们上海海洋大学的校志列入上海市第二轮修志任务,让我具体负责落实。当时,只知道志也属于史,自以为对校史略有了解,就满怀信心地应承下来。岂知一着手,才发现要把100年校史梳理清楚,其工作量和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经过大家一年多努力,当汇总完初稿,我心里更加忐忑。由于历史跨度太长,100多位主笔对过去不了解,对志的写法也不甚了了,尽管大家热情很高、责任心也很强,但是交上来的稿子却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我一时犯难,看着几尺高的文稿,竟突然感觉如一座大山横在面前。

  吴书记见状,笑一笑对我说:“别着急,请老先生们帮忙!”由此,我与11位校志顾问开始了“五年磨一剑”的修志之旅。他们当中有熟谙后勤、财务管理的老校长,有熟悉思想文化建设的老书记,有著名鱼类学家,有著名水产贮藏与加工专家,有教学管理专家,有组织人事专家,有研究生教育专家,有学生管理专家等等。大家聚在一起,开始商讨办法。

  老校长乐美龙先生,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是捕捞学、渔业法和海洋法专家,多次参加国际海洋法谈判,而且参加过《辞海》《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水产词典》等大型辞书编纂工作。他提议大家先从大事记抓起,通过大事记串起百年历史脉络。大家觉得不错,就开始审阅大事记。有人立马问道:“究竟什么是大事呢?”会场里一片沸腾。有人说今天所谓大事,可能是明天的小事,也有人说过去曾经的小事,如今变成了大事。乐先生先让大家讨论出一个标准,然后再着手梳理……5年来,这样的讨论会一开就是95次。不论刮风下雨,大都已七八十高龄的顾问们,都准时来到会场,各抒己见,认真讨论,仔细修改。

  自从编校志,我经常接到顾问们的电话。有个电话常常早上7点就打来,有时我还懒在床上,一接到电话不免有些吃惊——80高龄的乐先生早已在办公室工作了。后来我才知道,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乐先生退而不休,每天早早骑自行车来到办公室著书立说。不仅乐先生如此,校志顾问们个个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他们的敬业精神,每每使我汗颜。

  校志既是学校的史书,又是学校的百科全书。其中,数字、说法穿插交织,难尽其繁。最复杂的是各种通俗说法和正式说法的互用,以及不同时期不同说法的混淆。比如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曾经有过渔捞科、海洋渔业、工业捕鱼、海洋捕捞等各种叫法。在初稿当中,经常张冠李戴。多亏校志顾问们如数家珍,否则就难免造成记述上的混乱。另外,极富挑战的就是总述、各篇概述部分了。要把不同类别,甚至毫无关系的事项总结交代清楚,是需要足够学识和功力的。

  校志从初稿到提交验收,已不知经过多少次修改。每次看到老先生们反馈回来的审阅稿,我都头皮发麻,那密密麻麻的改动之处,千缕万线,仅仅整理清楚,输入电脑,就要费去一番不小的功夫。其中,改动最密集、最细致的,又当属乐先生。他反馈回来的稿子,常常交织着黑色的、红色的、蓝色的各种笔迹,对很多主笔无从下手的还干脆亲自操刀。

  一个清晨,坐在开往临港的校车上,我又看到乐先生骑着车向校园里骑去。正是有很多像他一样的老先生努力,才有了今天洋洋洒洒的校志和我们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就像这自行车的车轮,不知疲倦地奉献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十日谈

  修志的故事

  是“愚谷邨”还是“愚谷村”?明天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特别报道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评论·随笔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前沿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8版:专版
想起赵启正的一句话
《胡适自述》中的小说
苹果酱
沙滩拾贝(油画)
书从中间翻
不知疲倦的车轮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不知疲倦的车轮 2014-05-19 2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