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能不提到螃蟹
火腿称火肉,也叫兰熏或熏蹄。原产浙江金华一带,后传往各地。一般选用皮薄骨细,筋多肥少,肉质细嫩的猪腿做原料。经修坯、腌制、洗晒、整形、发酵、堆叠、分级等十余道工序,经冬过伏,历时十月制成。很多人都知道浙江有金华火腿,又称金腿,也知道云南宣威火腿,又称云腿,却很少知道鲁迅提到的蒋腿。蒋腿也叫雪舫蒋腿,又称贡腿,产于浙江东阳县上蒋村,雪舫是作坊主的名字。这种火腿大小适中,修长秀美,皮薄肉厚,瘦肉嫣红,肥肉透亮,不咸不淡,为火腿中的上品,是清代的贡品。
鲁迅很不满足千篇一律的蒸,有一次他甚至自己动手给日本友人川岛用干贝来清炖火腿,而且要蘸着胡椒吃。边吃边对川岛介绍,干贝要用小粒,炖火腿的汤撇去浮油,功用和鱼肝油相仿。鲁迅能把很麻烦的火腿收拾出来,并且知道做法及功用,可想而知他在吃方面已经是一个高手了。
提到鲁迅的吃,不能不提到螃蟹。大家常引用鲁迅的一句名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这出自于鲁迅的《今春的两种感想》,里面这样写道:“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在鲁迅的年代,蟹是很普通的食品,到了金秋季节,江南一带就有大量的蟹上市。鲁迅喜欢买蟹到家里来吃,他通常有两种简单的做法:大闸蟹是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加糖食用。较小的蟹和上面做成油酱蟹,当做下饭的小菜。现在江南还有这种吃法。
有时鲁迅会请他弟弟周建人一家到家里品尝大闸蟹。1932年10月鲁迅日记第三次记述:“三弟及蕴茹并食蟹。”那个时候鲁迅还专门让许广平去选购一些阳澄湖的大闸蟹,分别送给日本在上海的朋友,比如说镰田诚一和内山完造(内山书店老板)。鲁迅也知道用食物去做人情,他留日的时候知道日本人爱吃蟹,常送蟹给日本人。
在鲁迅的著作中关于螃蟹的话题不少,在著名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里,鲁迅详细描写了江南食蟹的风俗: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鲁迅是文豪,但从一些日常的饮食习惯来看,他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小习惯和小爱好,例如特别喜欢吃零食和点心。而据我的观察,喜欢吃零食和点心的成年人,内心是非常浪漫的。
鲁迅日记中,对零食的描述很多。鲁迅爱吃甜点,其中一个原因是可以缓解工作中的紧张疲劳,另外鲁迅常常是后半夜工作,为抵御困倦和饥饿也促使其形成吃些糕点的习惯。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鲁迅喜欢的点心叫羊羹,很像中国的豆沙糖。回国后他常常想起这个点心,就托人从日本带过来吃。1913年5月2日鲁迅日记中记载:午后得羽太家寄来羊羹一匣,与同人分食大半。
在教育部供职时,鲁迅品尝过不少精美知名的点心。每到发薪的日子,他会顺路到一家法国面包坊买两款奶油蛋糕,每银元20个,算是非常昂贵的食品了,主要用来孝敬他母亲,自己也会吃些。
鲁迅最喜欢的糕点是蜜糖浆黏的满族点心萨其马。萨其马柔中带脆,香酥可口,甜而不腻。具体做法是:用面粉、鸡蛋和成面条,油炸后拌糖酱,入模具制成块,再切小块而成。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木炭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萨其马之名原用了满语,在制作时最后的工序是切成方块,再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马拉木壁。“萨其马”是这两个词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