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企业加速聚集
“目前上海自贸区最有可能实现政策突破的业务,就是融资租赁。”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曾在一次论坛发言中如此提及这个新兴行业。在上海自贸区6大领域18个行业的开放创新中,融资租赁行业能够被放到这样一个位置,源自其服务实体经济、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本质。
事实上,上海自贸区成立后,融资租赁企业正在区内加速聚集。记者从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获悉,到2013年底,上海融资租赁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共有融资租赁企业235家。其中浦东新区有融资租赁企业174家,接近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三,与上一年末92家的总数相比,增量达85%。特别是从去年9月开始,融资租赁企业落户自贸区内的数量明显增加。
但是根据协会去年年底的调查,235家的融资租赁企业中,有约100家为“僵尸公司”。“去年年底,我们对现有的235家融资租赁公司进行调查,一家家打电话、上门了解其业务情况,发现其中约100家没有业务、没有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办公地点,是未进入经营状态的‘僵尸公司’。”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高传义告诉记者,本市融资租赁行业中,拥有远东、交银、招银这3家千亿级公司,以及10来家百亿级公司,但仍有相当一批中小企业“没有方向”。
“有银行或央企背景的融资租赁企业能够‘快高长大’,首先是因为他们的股东性质和资本市场的支持。”而对于行业内的中小型租赁公司,自贸区的金融创新以及税收、补贴、融资政策上的优惠,或许是一个机遇。
跨境融资降低成本
今年2月,交银租赁通过自贸区子公司和交通银行新加坡分行签署了《跨境人民币融资合作协议》,由交行新加坡分行提供总计7亿元的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成为上海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签约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首单,用于支持其航空航运等专项租赁业务的拓展。
事实上,对于融资租赁行业来说,能够利用好低成本的境外资金,是上海自贸区到目前为止带来的最大利好之一。“境内外资金成本的差距至少有两三个百分点。”高传义表示,国内基准利率为6.3%左右,而新加坡、日本等的人民币利率远低于此,即使加上税费等成本依旧低于国内,对于融资租赁行业来说成本大减,竞争力大大提升。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前,一般融资租赁公司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等形式融资,仅有少数的几家大型金融租赁才能在海外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进行境外融资,不仅发行量下限受限、收益率低而且资金回流也受到政策限制,因此融资租赁公司的海外融资一直处于很有限的状态。而融资租赁公司在区内设立子公司后,就为区外公司借助区内子公司融资,从而实际进行境外融资打开了通道。如此一来,可以极大降低区外各类租赁公司境外融资的成本。
此外,5月22日,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终于落地的消息,也为融资租赁行业带来利好。“自由贸易账户内的资金可以自由兑换,本外币资金可以按照统一管理原则进行管理,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可以在区内开展国际金融资产交易。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这个管道,跨境人民币的流通使用将没有限制。”
期待更多制度创新
作为集融资与融物为一体的金融服务业,融资租赁行业在借助自贸区平台扩展跨境业务、享受融资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在发展中解决,让制度创新的“春风”更盛。
上海自贸区在跨境人民币借款上的主要政策规定:“目前注册在自贸区内的融资租赁公司及融资租赁子公司,可以向境外的母公司、集团公司或关联公司,以及中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设置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借款,资金规模不能超过实缴资本的1倍。”
“外商租赁公司的中长期外债借款额度原本是10倍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但改变为上述政策后,额度似乎有大幅度的下降。”高传义表示,目前真正用到境外融资的企业只有数得出来的几单,而相比深圳前海给出的“跨境人民币贷款的上限不得超过其净资产总额的9倍”,上海自贸区给出的可用贷款额度较少。
此外,外管局对上海自贸区内的企业放开对外债权的管制,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在国外找到承租人,开展业务。但对于对外债务的利用仍然是有限制的。
而要实际走向国际,创造更好、更加便利的环境,吸引更多融资租赁企业落户上海,在与天津东疆、深圳前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更大支持与协调。“天津高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融资租赁物权属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事融资租赁交易的出租人,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将融资租赁合同中载明的融资租赁物权属状况登记公示,以保护租赁物的物权。这对于相关物权争议的解决非常有效,但在上海就没有类似文件。”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