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沪闭幕的2014年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面对深度老龄化,如何用专业服务适应发展需求,也是热门话题。荣获首批 “全国敬老文明号”的青松康复照护机构落户申城2年, 照护3万多申城老人,年轻的“松仁”如何实践居家照护专业化?
康复3周出现“奇迹”
下午5时,25岁的孙慧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从张老太家走出来,一路上,她都忍不住要笑。做了1年居家康复护理师,5月里的这一天成了她从业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为啥?70岁的张老太中风6次,卧床5年,肌肉无力,根本不能坐起来,可是,过去三周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奇迹”出现了——昨天,张老太竟然能坐起来10秒钟了!老太太一家都乐坏了,孙慧环更乐,对一个居家康复护理师来说,这样的“奇迹”就是对她专业能力的最大褒奖。
从外地医学院的护理专业毕业后不久,孙慧环就到上海,加入“青松”,跟众多有着相似专业背景的同仁一样,成为一颗“松仁”。“松仁”们都有护理、康复职业资格,有的甚至曾是执业医师,只不过,他们的岗位是在老人家里,像钟点工一样上门为老人服务。
目前,“青松”在上海有300多位“松仁”。他们用专业的服务,让卧床不起的、行动不便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一步步实现“功能恢复”。孙慧环在“青松”得到的专业训练是:假如老人要梳头,手臂不听使唤,居家康复护理师不能直接拿起梳子替老人梳头,而是把梳子放在老人手里,帮老人举起手臂慢慢完成梳头的动作——科学照护,要做的正是“功能恢复”,而不是“功能替代”。孙慧环遇到的张老太已经六度中风,5年没有坐起来过。怎么办?“开始只是为老人做口腔护理,老人觉得舒服,就不排斥康复训练,我们每天练习坐起来的动作,整整3周,终于,她能坐起来10秒钟了!”
“见病”更要“见人”
傅骏医生轻轻抬起“老爷爷”的手臂,问“老爷爷”能不能握拳。年轻的“松仁”们在一旁观摩,一一记下傅骏医生的问诊过程……“老爷爷”其实是模型,资深“松仁”为年轻同仁上案例讨论课,是“青松”的管理流程之一。
做了20年职业医师,培训年轻“松仁”,也是傅骏医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反复强调,“松仁”上门提供专业康复护理,要“见病”更要“见人”。一位病人患有高血压,轻微脑出血治疗后出院回家,请“松仁”做居家康复护理评估。傅骏医生上门,“我发现他坐着气喘,但病人说他没有心脏病。我觉得不对劲,马上去医院看急诊。”傅骏说,原来是心肌梗塞!幸亏评估发现早。
“病人脑出血要止血,用药后血黏度增加,若有基础疾病,可能会引起心肌梗塞。居家照护需要专业的多元思维方法,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生理、心理都需照护。”“松仁”们的工作流程是,每天上门照护前,“青松”系统发来老人的评估报告,当天的照护案例再通过系统发回。每周,“松仁”都有小组案例探讨;每月,全体“松仁”要通过视频进行月度照护研讨。 本报记者 姚丽萍
专家观点
居家照护人员要提高专业能力
今年,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显示,本市将实施家庭照料者培训项目,依托专业的医疗机构、社区内养老机构、助老服务社等专业社会组织,为照料老人的家庭成员或家政人员提供培训,提高专业照护能力。
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长期关注老年居家照护,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青松”参与的一项老龄科研课题共计完成有效评估、正式入组老年人数为528人,对照组共计完成有效评估、正式入组老年人数为548人。经过第一阶段连续医疗照护模式运行,干预组服务效果初步统计显示:生命体征平稳占干预组总体人群比例为 97.3%; 疾病症状改善占55.3%;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占39.6%。
住院率及花费改善情况显示:正常使用居家照护康复服务的老人总体住院率由去年同期的61.7%降低到今年干预阶段的38.3%。其中住院2次及以上的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