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迥异、各呈姿色的老上海花园洋房,是我们这座城市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透过这些神秘传奇的历史建筑,我们可以窥见上海的历史变迁。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传教士和侨商纷纷来上海,在外滩建起了一批砖木结构的以二层楼为主的西式房屋,供居住和经商之用,时人称之为“券廊式”洋房。19世纪末,专供居住的花园住宅开始在上海出现,建造和居住者都为外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上海工商业的日益繁荣,加之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西方各种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不断被引入上海租界,中国的富有阶层也争相效仿,使得上海花园洋房的建设进入高峰期。目前上海的老花园洋房,大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后,以巨资建造花园洋房者甚少,只有少数巨贾豪富鉴于市场通货膨胀,转向投资兴建花园洋房,使上海近代花园洋房的建设进入尾声。
老上海花园住宅的分布与租界的扩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呈由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就区域而言,徐汇、长宁、卢湾、静安是花园洋房最为集中的区域,虹口、黄浦次之。就路段而言,衡山路、武康路、复兴西路、岳阳路、湖南路、永嘉路、思南路、华山路、新华路、愚园路、虹桥路、延安西路、陕西北路、铜仁路等都是花园洋房分布比较密集的路段。据不完全统计,从上海开埠到1949年上海解放止,全市各色花园洋房达5000多栋。
上海之所以被誉为近代“万国建筑博览”,花园洋房的建造功不可没。最初建造的老上海花园洋房受西欧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多为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919年后,上海花园住宅的建筑形式大多为英国乡村别墅式。到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式住宅流行。40年代前后,受国外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上海开始出现现代式花园住宅。位于延安西路64号的嘉道理住宅、愚园路1136弄31号的王伯群住宅和淮海中路1547号的盛宣怀住宅,是上海仿古典式花园住宅的代表性建筑。位于虹桥路2419号的沙逊别墅和华山路849号的丁香花园,则是上海乡村别墅式建筑的经典代表。位于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和汾阳路45号的丁贵堂住宅,堪称上海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的典范。位于铜仁路333号的吴同文住宅和淮阴路200号的姚氏住宅,则又是上海现代式花园住宅的范例。除此以外,老上海的花园住宅还有北欧式、地中海式、意大利式、美国殖民地式、混合式、东南亚殖民地式、中国传统式等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老上海的花园洋房,历经过上海近代以来的风云际会,见证了十里洋场、花花世界的荣辱兴衰。每一栋花园洋房都是老上海历史的一个片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位于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曾经是酝酿国共合作之地。位于皋兰路上的张学良寓所,是当年谋划“西安事变”的地方。思南路周公馆,是当年周恩来与国民党军警特务进行“公开的地下斗争”的场所。思南路87号,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定居长达25年之处。东平路9号,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爱庐”。虹桥路1140号,则是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和陈香梅的寓所。还有依照当年马勒最宠爱的小女儿一个梦境设计的马勒别墅,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旧居,老上海帮会大亨黄金荣、杜月笙的公馆,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和著名作家白先勇父子住过的白公馆等等,无不承载着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正如雨果面对塞纳河边的巴黎圣母院所发出的感慨一样,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国后,老上海花园洋房的保护和再利用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自1986年上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始,优秀近代建筑保护才真正提到议事日程。20多年来,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了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措施,使得老上海花园洋房的保护和再利用有了法规保障。
老上海花园洋房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它内藏的底蕴绝非一砖一瓦所能砌成。经过百年沉淀,它已成为历史文物与城市文化双重性质的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好这批历史建筑,是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