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春至,必去观兰。那天赏兰归来,得了半句诗:“家飘兰香方知爱”。也许多年养兰,知道了养兰很难,苦苦盼盼等一年,方见花开;也许多年观兰,知道了养兰不易,岁岁年年花相似,难遇幽香。于是常会独自念叨:兰香幽幽,知我心忧;兰香飘飘,唱我心谣。
中国人是有兰花情结的。屈原在《离骚》中,以兰蕙比拟自己的高洁品格。于是中国人养兰咏兰,并以君子相待,传颂着无数的咏兰之作,赞为古香心香;孔子周游列国,见兰花盛开于幽谷,创作了《幽兰》一曲,赞美兰为香花之冠,表达无限感慨。于是中国人画兰写兰,并以君子相处,留下了无数的佳作佳话。据说,书圣王羲之在观望迎风飘拂的兰花时,看到了婀娜多姿的兰叶,悟出了书风像兰,于是独创了飘逸流畅,气脉灵动,气韵生动的王字书风。传说上海书家白焦,每每画兰,总爱晚上,总爱把兰花置在玻璃窗后,通过灯光,看着窗玻璃上的兰花影子,画兰咏兰,便画出了兰花那灵动飘逸、清气拂面的神态,令人叫绝。
兰花生于山涧空谷泉边,以叶动人,绰约多姿,以香诱人,终年常绿,享有“空谷幽兰”之美誉。于是养兰之人,知道了中国兰主要有五种: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
兰花长于树木繁茂之地,以花悦人,清雅高洁,以韵冶人,幽香四溢,享有“王者之香”之封号。于是爱兰之人,知道了中国兰主要有三香:幽之香、甜之香、浓之香。
多年养兰,知道了要养好一盆兰花,需要一份修养,一份情操。既要懂得兰花的生性,又要尊重兰花的脾性,在养兰爱兰的过程中,过分的爱,往往事与愿违。记得养兰初始,每天搬进搬出,忙得不亦乐乎,到头来好好的一盆兰花被搬死了。按书本传授,花后施肥。于是花后翻盆时,拌入鸟粪,没多久,又一盆好端端的兰花死了。一次次沉痛的教训,一回回无情的打击,在养兰中,渐渐地明白一句俚语:“花是爱死的,鱼是撑死的。”过分的爱,就是一种悲剧。于是知道了大爱无声胜有声。这个无声,藏着深沉的爱,真挚的爱,发自心底的爱。有时有意松松手,也许一个眼神,一个转身,已经明白了一切;此时有意甩甩开,也许一个点头,一个挥手,已经在顺其自然中,出现奇迹,还会感动的热泪盈眶。于是明白了大雅无形胜有形。这个无形,有着最美的形,可爱的形,来自天然的形。有时随意走开去,也许一幅涂鸦,一种色彩,早已发现了动美;此时随心回回头,也许一个造型,一个闪现,早已在相互默契中,创造了奇迹,让人赞美得心花怒放。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老画家曹简楼先生,生前养兰颇有新意。每年新春时节,在他的画室里,常能闻到兰香,老先生总会开心一笑地说,我的方法最简单,从花农处买几株有花苞的兰花,找个瓶子放满水,置入兰花,三五天后,兰花便会精神饱满地生长着,新春时节定会开花,花谢后再把它植在院子里。那天与老人谈画聊兰,我也兴奋地说了句,满瓶清水伴兰花,年年幽香到曹家。老人接口说,曹家送你一朵花,一年四季放兰香。于是我得到了曹简老特为我画的一幅兰竹图。一晃20多年过去了,每每看到这幅画,便会想起曹简老,便会念起那个难忘的下午,那瓶水栽兰花为我带来的兰缘。如今曹简老离世十年了,每年七月九日,是曹简老的忌辰,我总会把兰竹图挂在墙上,默默静观,寄托一份哀思;细细品味,念着四季寓意。
多年养兰,明白了一个理,是兰总会放香的。犹如在生命的长河中,学得兰之精神,独立思考,修心自省,便有溢香的那一天;长年赏兰,悟出了一个道,念兰总会受益的。好比在人生的旅途上,滋长兰之风格,耐得寂寞,慎独渐行,总有荣茂的那一刻。于是便凑成了新对:山藏静气能养逸,家飘兰香方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