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武医生,在业内,有点名气。
当年的同学,大多转型了。有的,转了其他科室,有的索性去做医疗器械了。唯独他,十年来,坚持做同一件事。
做姑息治疗,缺少成就感。人家妙手神医,要么刀起瘤去,要么药到病除,爽气利落;而姑息医生呢,更重要的是耐心,是细心,是韧劲,有时,得学会妥协,还得有大心脏。
成文武无悔。“治愈,是短暂的;而离开,却是永久的”。如何让生者活得舒服,让逝者走得安详,这,才是成文武的课题。
其实,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不必忌讳。谈到癌症,更避不开生死,但中国人偏偏讳论死亡,那几乎是一个不能触碰的“死穴”。对姑息疗法,多数人理解为“放弃”,甚至就是“等死”。
即使在国际上,姑息疗法的普及,也历经坎坷。从上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遭怒斥,到90年代旨在“治愈”的化疗和放疗放慢了脚步,而国际上关于姑息的讨论广泛展开,再到2008年上海召开的国际肿瘤大会主题聚焦的就是“姑息治疗”,并达成共识:姑息应贯穿癌症患者治疗全过程!
如果说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那么理念的传播,需要土壤。在事事以效益为先的社会,有着半公益性质的姑息疗法,若想在三甲医院立足、推广,还是有不少的难点。而中国的社区医疗,也才刚起步,家庭医疗则更是薄弱,如何广泛为患者提供姑息服务?虽尚需时日,但理应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当然,理念的推广,需要过程,更需要像成文武这样的坚守者。他为何而坚守?直到现在,成医生难忘多年前的一位胰腺癌晚期患者,送来不到两周就去了,“再早些更好”,好在他走时还算安详。临终前,他将自己捐给成医生,用于解剖研究,也算是对姑息的一份感激。
成文武的办公室“猫”在一间阁楼上,空间逼仄,楼梯几乎要侧着身上去。在此一“闷”10年,对一个并非没他选的名医,不简单。
但成文武坚持着。他就是想要传播这种理念:对晚期的癌症,要从根治到周旋;患者则要从与瘤为敌、抗争到底,到与瘤相处、带瘤生存;要从一味延长生存时间到切实提高生活质量……不知道有多少患者和家属能真正接受?其实,用最好的状态活着,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善待,不是吗?
多次的采访,我们只想更真实地还原成文武与他团队的故事,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姑息,让更多人知道成文武,接受并认同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