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花样滑冰还是一个冬季室外冰上项目,为抵御寒冷的天气,服装比较笨重,女选手穿紧身带扣的上衣,长裙直达脚面;男选手头戴高筒式礼帽,身穿长燕尾服和长西装裤。
到了上世纪20年代,10次世界冠军和3次冬奥会冠军获得者索尼娅·海妮对女子服装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将裙子提高到膝部。这一惊人的创举,对女子单人滑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男士服装也有了改进,齐腰的短西服上衣、芭蕾紧身裤,滑起来方便多了。上世纪40年代后,女选手的裙子一次又一次变短,并出现了上衣与裙子一体化的短连衣裙。为了表演的需要,在服装上加了装饰物,如毛边、亮片、珠子等。二战期间,由于面料的短缺,裙摆变得更短。在1949年的奥地利圣·莫里茨女子滑冰比赛中,裙摆达到史上最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近代工业发展,弹性较大和质地柔软的氨纶等多种面料的出现,更适合花样滑冰的训练和比赛。选手在颜色的选择、配合和设计方面,都有利于音乐特点和舞蹈风格的表达,大大提高了艺术表演效果。服装已成为选手整套动作和艺术表演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比赛中,服装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是简朴、典雅且适合比赛——不得过分花哨或具有戏剧性的设计,但服装可以反映所选音乐的特点。如果选手的服装颜色对比强烈,节目剧情通常会有较大的起伏和张力;如果女选手的裙摆有特殊设计,在做旋转动作时的美感会更加突出。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