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有人把学雷锋当成眼前的花活儿,有人却日复一日都在实践——上海的士雷锋车队的近百名的哥的姐就是如此。
医院、残联、养老院,外滩、豫园,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上海每一个角落。看见老弱病残主动停车,发现有困难的乘客主动减免车费。放弃休息,放弃营运,他们立志成为上海的流动名片,永远冲在帮困救难第一线。他们做好事不留名,只说我们是“上海的士雷锋车”。
雷锋的老连长虞仁昌亲自来看望过他们,握着优秀队员的手,老连长的声音有些颤抖:“像你们这样学雷锋的人社会上已经不多了,我今年83岁,还想多活几年,看你们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爱心接力赛
3月18日早上6时45分,雷锋车队队员周小二把车停在了西营路上,等待他今天的第一名乘客。约的时间是7时,周小二提早了些,“耽误点时间不要紧,重要的是别耽误了治疗。”在曙光医院做血透治疗,这名乘客每周二、周四都要往返一次医院,而接送他的任务雷锋车队全包了。
车队队员们甚至不知道病人该怎么称呼,但几十个人排班,从没有一个迟到。“害怕误事,前一天晚上都睡不好觉。早上出门,不敢做生意,第一件事就是赶到他家门口。”大众的姐施美花说,她家开过去有20多公里路。
这在队里还不算远的,海博雷锋车队队长吴文根家住松江新桥,不仅是接送这名乘客,每一个安排在市中心的活儿他赶过来都有几十公里的路,可是大大小小都参加,休息天他开着私家车也要到现场,几乎没有落下过。
领带褪了色,破了洞,早该换了,吴文根却一直舍不得。他说,戴着领带、系上安全带这是的哥形象,提供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这是城市形象,至于领带是不是漂亮,那不是最要紧的。每个月赚不了多少钱,能省一点是一点。
雷锋车队的队员都是这样,对自己吝啬,对乘客却大方。在路上看到扬招的老弱病残立即停车,如果还有客人,就呼叫附近的雷锋司机,下客之后还会绕回来看看老人走了没;对家庭困难的乘客他们分文不取,下车开门,抱上车甚至抱上楼,不说免去的车费,花费的时间用来跑活儿不知能买多少条领带了。
赚的钱少了,学雷锋的劲头却不减,接送血透病人的排班表已经排到了5月之后了。爱心接力当然不只这一个,不光总队,每个小分队的学雷锋活动也是你追我赶,强生今天做了三件好人好事,大众明天就做四件。“别的队说,你们也太厉害了吧!”施美花得意地说。
就图个踏实
3月4日上午11时30分的政衷路比起往日热闹了许多,20多辆的士一字排开,上海的士雷锋车队的大旗高高飘扬。刚刚降温的上海,清冽的冷风中夹杂着烟草的味道,34位的哥在路边热络地交流最近做的好人好事,不看资历,不分公司,在这,他们只有一个身份:上海的士雷锋车队队员。
集合之后,三十多辆出租车鱼贯而出,统一开到长海医院免费接送有困难的患者,赶在学雷锋日之前把学雷锋的风尚传播出去。“今天当班司机全部到位,很多轮休的队员也赶到现场。”上海的士雷锋车队总队长陈卫明说,从宝山、松江过来的也有,都想来帮帮忙。
12时30分,记者坐上了一辆强生雷锋车,乘客是位听力障碍的老人,我只能用文字告诉他“这是雷锋车,不收费”。老人连忙摆手,要来我的采访本,一字一句写下了这样的话:
“应该收钱,不用客气,谢谢你们雷锋的精神。”“我第一次遇到这位汽车同志(雷锋车),非常热情,我被感动了。”
临下车时,我问他怎么称呼,他不是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姓,而是直接掏出了残疾人证,那一刻,他放下了所有的戒备。
司机沈球给老人开了门,将他扶下车,虽然加入雷锋车队不到半年,但这一组动作,沈球已经十分娴熟。他说这么做也不图啥,就是开心,心里踏实,“希望我老的时候也有人帮我”。
沈球平时并没有听广播的习惯,但是每天中午12时,他都会准时打开交通台,收听一档叫“帮你忙”的电台节目,很多人在节目中电话求助,能帮的他第一时间就会打电话过去。学雷锋,早已成了习惯。
让“轮椅”上车
从中午开始的活动,很多的哥一直到下午两点才吃上饭。简单吃过中饭,我又跳上了另一辆银建雷锋车,的哥张旭东上午第一个到政衷路集合,这会儿,他还要驱车15公里赶到开元骨科医院接另一名特殊乘客黄吉人。
双下肢重度残疾的黄吉人平时以轮椅代步,路边扬招对她来说如一场噩梦。上下车的时间长,有时还需要司机的帮忙,赚钱不多又费力费神,因此看到老弱病残几乎没有车愿意停。“如果推着轮椅到路边打车,100%没有车停。只能是我躲在边上,让健全人打到车后再来带我。”黄吉人说。类似的煎熬,每个残疾人、老人可能都经历过。“我是全国自强模范,这牌子平常从来不挂,打车才拿出来”,可基本上无济于事,在路边等个半小时是常事,“有活动出门我都怵得慌”。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黄吉人认识了陈卫明,陈队长对她的困难很上心。“第一次找他帮忙是2月9日晚上,我去上海教育电视台领奖,找得比较急,陈队不知道我有几个人,自己开车过来不说,还找了另一个司机一起。”黄吉人非常感动,她说,雷锋车队做的是大好事。用另一个盲人乘客冰雪的话说:“你们雷锋车队就是我们的眼睛。”
黄吉人想尽量不给雷锋车队添麻烦,车费照付,特别困难的时候才要车。陈队长送了她一个雷锋车队的徽章,她一直放在口袋里,“其实我本来想戴上的,但是觉得我又不是的哥。”黄吉人回过头来笑了,笑得特别甜。
一个人的除夕
大年夜晚上11点敲过,大众的哥徐益平在彭浦新村附近的加油站伸了个懒腰,油已加满,车已洗净,交班后他就可以回家了。年夜饭虽然没吃上,赶上零点的钟声给家人一个拥抱,这个除夕也算不错。就在此时,出租车上的“微蜜”发出了紧急呼叫,贵州雷锋车队葛队长来上海过年,却被困在源深体育中心门口打不到车,“谁在附近吗?”微蜜中传来的声音有些急迫。
紧接着,微信也开始震动,同样的呼叫,但是,没有人在附近,一个都没有。徐益平开始有些心焦:大年夜,外面又下着小雨,路上的司机基本都已收工,这位陌生人可能连雨具都没有。付完了油费,他在微信群中简单回了两个字“我去”,然后踩下了油门。
赶到目的地单程近20公里,接到人只送了不到3公里,葛队长要付钱,徐益平坚决不收,葛队长反复道谢,徐益平只说:“您也是雷锋,也谢谢您。”
赶路、加油、洗车,回到家已经年初一凌晨一点多了,家人都已进入梦乡,他用一个人的除夕换来了远处一家人的团聚。
在队里,徐益平有个绰号叫“小苹果”,他错过了春晚上和他同名的那段歌舞表演,但在其他雷锋队员的眼中,他在那晚的行为却远比登上春晚了不起得多。
从去年4月26日成立至今,不到一年时间,上海的士雷锋车队已经从一个18人的散兵班,壮大成了一个连的规模,成员近百人,还分支成了强生、大众、海博、银建四支雷锋车队。除了本公司核心骨干,大多司机互相都叫不出名字,他们只知道,他和我一样,叫雷锋。
贴钱做公益
张旭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份子钱就要交5300元,再加上油费、洗车费,“每天跑700元才能保本。”学雷锋就意味着可能要亏钱做生意。但是知道有雷锋车队,他还是第一时间加入了。“金钱又不是第一位的。”张旭东说自己做的还只是皮毛,陈队才真的了不起。
他口中的陈队,就是雷锋车队总队长陈卫明,也是他的搭班,每个月营业额他看得最清楚,“上个月没赚什么钱,还从家里拿了3200元交份子钱。”
和陈卫明接触多次,这些困难他只字未提。再向他求证,他只是笑笑:“难免的,作为一个创建者,要传承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必须花费多一点的运营和休息时间去打理相关事宜。”陈卫明今年已经55岁了,爱人身体不好常年在家休养,他要赚钱养家还要收拾家务、照顾妻女,再加上队里大小事务,每天只能睡两个多小时。
“我不希望我的队员因为学雷锋成为穷光蛋,所以我能做的不会让队员去做。”陈卫明的话简单,却透着力量。这位一年级开始学雷锋,18岁入伍,1980年入党的老党员称自己学雷锋的行为是“痴心不改”。
当然,让他们坚持下去的不只是“痴心”,还有社会的积极反馈,大众的哥黄煜永远都不会忘记,年前一位老者下车后那一个深深的鞠躬,“那一刻,我觉得眼眶都湿润了。”黄煜说,自己做雷锋队员,从来也没想过要什么回报,但是有这样的理解和感恩,他感到欣慰和幸福。
重重困难下难免有坚持不下去的司机,有退出的,但更多的是加入者。陈卫明满怀感恩:“我真的希望我们出租车司机,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自己平凡的驾驶生涯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无愧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记者手记
见人之美
接触一天有余,被雷锋车队的哥的姐的朴实所打动,每个人说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小苹果、陈队长,几乎每一个被我记录下的故事第一信源都是其他人;上海的士雷锋车队副队长周兵、强生车队队长倪忠洲,大众车队队长季鹏飞,这些名字在我的采访本上一晃而过,因为他们总是说,“你去问问其他人吧,他们才值得被表扬”。在队员们看来,做这些并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去接黄吉人的路上,车窗外晃过一块学雷锋的宣传牌,陈卫明激动地让我们一起看,看得出,他眼里写满了自豪。
出租驾驶生涯或许平凡,但善于发现他人之美,续走雷锋路,并将这种美扩大到整个社会,那才是真正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