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口的书报摊前选杂志,遇见一对过路母子。妈妈身形娇小纤弱,小男孩却个头壮实、虎头虎脑,母子俩正在较劲。妈妈拽着儿子显得吃力,男孩撅起小屁股,两腿止住,耍赖,说,就是不想弹钢琴了嘛。妈妈说,你要画画,我就陪你学画,你又不画了,现在你要学琴,我已经付了学费了,你又不去,总是这样,怎么行?僵持一会儿,男孩眼睛骨碌一转说想小便了,妈妈一松手,男孩撒腿往回跑,然后绕到一棵树桩后,伸出脑袋,左探右探,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妈妈气喘吁吁,好不容易逮住了儿子又往前拽,男孩往后拖,母子俩像拔河。男孩大声说,我力气大,在幼儿园拖轮胎得第一。小家伙铆足劲道把妈妈当轮胎拖,果然,妈妈不是对手,被拖得踉踉跄跄,须臾,便败下阵来。母子俩说着话往回走了,一场斗智斗勇,显然,妈妈妥协了。摊主看着也笑,说认得这对母子,妈妈经常来他的书摊买图书,一买就是好几本,说是儿子喜欢,现在是小人的钞票最好赚。
单位财务科曾有一位小妈妈,有一天来上班,伸出的手臂上有一排红红的牙印。同事问,怎么,被你家小狗咬啦?小妈妈“哼”一声,没好气地说,被我家小丫头咬的。原来,她为还在幼小班的女儿报了一个舞蹈班,小女孩却迷上了隔壁班上的跆拳道,那天,女儿不愿意进舞蹈班了,正式提出转行,小妈妈不同意,母女俩当即在教室门口拉扯起来,不料,猛然间女儿在妈妈拉着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小妈妈“哎哟”一松手,女孩趁机就进了跆拳道教室。小妈妈无奈,说由着她吧,现在的教育,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小妈妈三年前离职了,现在还能经常在微信上看到她女儿的成长过程,小姑娘黑里透红的脸蛋,健康朝气,穿着道服,扎着腰带,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真心觉得跆拳道更适合她。
表妹早年嫁了个德国人,育有一双儿女,这次回国探亲,挽着我逛城隍庙,说要给她11岁的女儿买一件旗袍,并且强调,女儿一定要湖蓝色的。于是,我们逛了好几家商店,桃红柳绿、亮黄淡紫,偏偏没有蓝色系列。好不容易觅到一件天蓝色的,表妹犹豫着说,这个蓝还是浅了点。最终还是不敢买。我说,小孩子家差不多就行啦,哪有这么依着的。她说,不行,买偏了,她就不穿了,在德国给孩子买衣服都是让他们自己挑选的。唉,不得不佩服她家小女,能将远在国外的母亲掌控在不敢越色差丁点的田地。这样培养的孩子有啥好处?我不禁问。表妹想了想说,这样的孩子将来应该是更有主见,拿得定主意,不会轻易被人左右吧。看来在培养孩子问题上,国内国外的理念大抵相同,无论是拉扯之中、还是犹豫之间,都在遵循“尊重孩子的选择。”
应该说,孩子的选择,有天性、有任性,还有一时的兴起,需要大人的甄别。选择培养得当,成就人才,反之,一味以孩子的喜好为准,反倒是宠溺出骄狂的个性。时代是个戳,每代人身上都有一个印,有主见的一代,又将被贴上怎样的特色标签?不过,有选择总是美好的,当下的孩子能够成长在一个尊重选择的年代里,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