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10周年,这位苦学出身、情感丰沛的作曲家,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刻且复杂的缘分。
1928年,冼星海经由考试,得以就读由国民政府支持的上海“国立音乐院”,攻读理论作曲,曾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但是,政府原承诺资助萧友梅办校的经费迟未给付,加以萧友梅曾希望各省保送优秀音乐人才来院进修,却未有经费配套,故形成校方、学生二方皆经济窘困之状,于是包含冼星海在内的十五名学生,致信萧友梅,并认为种种问题是萧的责任,引起政府重视,勒令暂停办学,所有学生退学处分。这段波折,使冼星海在后来自传中,鲜少提及在上海就学的经验,甚至不认为这是习乐历程中的一环。
由同学凑足旅费,冼星海踏上前往巴黎的路程,继续勤工俭学。在巴黎期间,冼星海师从保罗·杜卡斯(Paul Dukas)学习作曲。1935年杜卡斯驾鹤西归后,冼星海因母亲仍在沪帮佣打工,所以再次返回上海。
冼甫抵沪,谋职不易,只能兼职教人小提琴糊口。后来,因参与南国社,让自己满腔热血有了目标,编创不少爱国歌咏作品,经公演深获大众喜爱,也获得百代公司的聘用,开始创作电影歌曲、配乐作品,后来因理念不合,冼星海离开百代,短暂失业后,又获新华影业公司聘用,待遇稍有提升。冼星海在上海时期,写作的也多是话剧、电影音乐,代表作品是电影《夜半歌声》配乐,这部影片由马徐维邦编剧兼导演,翻拍自法国《歌剧魅影》,是将西方名剧移植的经典作品。
经人引介,冼星海原有机会指挥号称“东方第一”的上海工部局乐队,并发表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作一次盛大的公演,可是乐团指挥梅百器(Mario Paci)与乐团首席富华(Foa)表示反对,致使合作破裂。此事令冼星海耿耿于怀,多处文字记录,他写道:但筹备得差不多的时候,工部局及乐队的领袖都不答应,结果开不成了。他们是不愿意弱小民族有一样出头的表现的,何况是他们一向以为是演奏“最高尚”的音乐呢!(《我学习音乐的经过》)
1937年8月20日,冼星海离开上海,随抗战救亡演艺社团到达武汉,并在那边有段恋爱、结识后来的妻子钱韵玲,之后转往延安、新疆、哈萨克斯坦,客死俄罗斯,再也没回到上海。
虽说如此,冼星海与上海之缘,并未完全结束。现今通行的《黄河大合唱》,是“文革”末期由中央乐团创作组改编而成,风格、织体与原谱差异甚大。上世纪80年代末,为编辑《冼星海全集》,冼星海的学生、著名作曲家李焕之,为《黄河》的原始交响合唱版谱稿,作了一次较“靠谱”的编修,于1987年由曹鹏指挥上海乐团,于上海音乐厅演出一场,是当时最接近原版的交响合唱《黄河》版本首次亮相。但可惜当时只留存一份并不清楚的录音,且未出版。
时值作曲家诞辰之际,冼星海亲自配器的《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总谱,将于5月于上海首度完整演出,再续冼星海与上海之缘。上海终究是冼星海正式音乐事业的起点,他从为电影、话剧配乐开始,逐渐涉及合唱、艺术歌曲、管弦乐创作,由弱而盛,使艺术家获得更多的人生历炼,不断充实、饱满,涌生更多乐思。城市、乐团、作曲家、音乐厅,种种情况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巧妙的机缘造化,或正实现冼星海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