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来
【嘉 宾】
王栋生
特级教师、杂文作家
袁晓峰
原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小学校长
李洋
家长
Ruby
家长
主持人的话
又到小学招生季,为了让孩子早早地“赢在起跑线”,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就已经开始筹划。学拼音、学英语、学钢琴……“牛娃”们的简历个个光鲜亮丽。但是,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牛娃”们真的都可以笑到最后吗?
A 过早让孩子竞争是对其童年和一生的伤害
主持人:最近朋友圈里一份“普娃”“牛娃”的“配置表”被疯转。用学龄前认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算术等指标来划分“普娃”“牛娃”,是否妥当?
王栋生:这种做法很荒谬。如果是家长闹腾出来的,也只能说是玩笑。孩子就是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成“牛娃”,心态过于急躁。所有的人都要敬畏童年。作为教师,我对把孩子分为“普娃”和“牛娃”感到悲哀。
主持人:许多“牛娃”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一两千个汉字,我曾听到一些家长说,自己家的孩子在上小学前已经可以读报纸。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在语文学科上表现会更出色?
王栋生:让学龄前儿童“读报纸”?家长让孩子上小学之前识一两千个字仅仅是为了“读报纸”。让学龄前儿童识一两千字,仅仅是“识字”,不等于“语文学习”,因为未必能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儿童自然地爱上阅读,很好;但是,不要让他们只会读报纸,更重要的是书的阅读。
主持人:从教育者的角度,您觉得,家长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需要帮助孩子做哪些准备?培养哪些能力?
王栋生:以玩为主,做游戏,在玩中培育兴趣,鼓励他们观察世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爱护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如果他们有阅读的要求,满足他们,逐步帮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注意阅读品质。每天有较多的体育活动,多走路;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有安全意识,能逃避伤害。教会孩子与他人共处,有平等意识,珍惜友情。无论如何,不要把孩子推入竞争,过早地让儿童具有所谓“竞争力”,是对童年乃至一生的伤害。
主持人: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们在学龄前参加的学习班更多了,接触的信息量也更大了,这些给他们的求学之路带来哪些影响?
王栋生:我不主张让学龄前儿童过多地参加“学习班”。如果他感到孤独,没有朋友,幼儿园放假时,参加学习班可以和小朋友相处,做游戏,尚有道理可说;如果只是为了准备几块上“名校”的敲门砖,得不偿失。为什么把幼儿园称作“学前教育”?只是为给今后的“学”做些必要的准备,如果他在幼儿园已经把小学低年级学习内容完成了,那他有什么必要去上学?透支儿童的学习兴趣,如同水果蔬菜的“催熟”。仅仅为了出人头地,过早开发智力,违背成长规律,这是“浓缩人生”。在成人的唆使下,把幼儿园和小学视为“起跑线”,过早参与“学习竞争”的孩子,一般上到中学时会开始厌学,渴望平庸,有些孩子意志脆弱——别人不珍惜他的童年,他有可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看到关于“普娃”“牛娃”讨论的微信内容中,有些家长的态度平和理性,他们不炫耀孩子,不自我吹嘘,一般而言,这样的自信源于早年受过正常的教育,同时,家长自身的童年没有过多的挫折和阴影。
B 疯玩可能让孩子心灵拥有更充分的成长空间
主持人:“牛娃”“普娃”的“配置表”里,我们读到的是家长的情绪。袁校长怎样看这种现象?
袁晓峰:这种急于求成的家长一直都有,近几年似乎越来越多。七八年前,也是小学招生的时节,有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们学校,开口就问:“我的孩子能否跳级,直接读三年级?”我问他,为什么想要让孩子跳级?他说,因为孩子在家里已经把一二年级的课本都读完了。我带他去校园里看宣传栏里贴的照片,那些照片记录的是孩子们在学校里参加运动会等各种活动。我告诉这个家长,孩子在学校学习不只是读几本课本,他们在学校里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学习和其他的孩子相处……这位家长放弃了让孩子跳级的念头。这个孩子后来发展得非常好。
主持人:现在,小幼衔接被提得越来越多,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上小学后不能快速适应学习节奏,希望早早地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作为一位小学名校长,您觉得孩子在学龄前需要的是什么?
袁晓峰:现在好多家长看不得孩子玩。其实,孩子在学龄前,最需要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要让孩子去疯玩,心理成长需要空间,疯玩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心理成长越饱满,今后走的路才越远。
上周,我又听到一个小学的班长自杀,很多孩子心理脆弱,会有动不动自杀的极端举动,当悲剧发生,我们回过头去看会发现,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家长眼中成绩很好的“乖小孩”。早早地就被家长送去各种学习班,从小没有什么玩的时间。许多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家孩子钢琴考了几级,认识多少字,能做多少算术……直到孩子出事了才后悔。
主持人:有没有更多的建议给年轻的爸爸妈妈?
袁晓峰:希望家长能够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给他们爱与自由。我推荐两本书给家长吧。第一本《快点妈妈,等会爸爸》,书中的那位妈妈永远在催促自己的孩子快一点,哪怕是去动物园玩的时候,妈妈也在催促快一点,看完这个动物去看下一个动物。而那个爸爸,总是很忙碌,孩子每次想跟他说点什么,他总是说“等一会儿”。终于有一天,孩子离家出走了……第二本书是《安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是千年莲花的种子,春天种下,夏天才盛开。你是否看到它的珍贵,并愿意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地给出等待?
C “非主流”妈妈希望留给孩子玩耍的童年记忆
主持人:李洋的儿子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平时会和朋友聊起孩子上学的话题吗?会送孩子去参加一些课外的学习班吗?
李洋:关于孩子在学龄前到底要学多少东西,永远是妈妈们热议的话题。我们家儿子不是“牛娃”,我们从来没有送他去上课外兴趣班。在这件事情上,我和老公做过一次深入的讨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对孩子来说,哪些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答案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善良、正直,懂得感恩。
我为儿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专门研究过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儿子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已经可以涵盖各个方面,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参加课外学习班。至于很多孩子都会学的钢琴,我和老公的观点都是,除非孩子自己非常有兴趣——不是好奇,是真的有兴趣,否则,没必要学。当然,我们这样做也是承受了不小的压力的。双方老人经常会表示他们的担忧,希望我们送孩子出去多学一些东西。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也都要上学了,他们不会像我们这样“非主流”。有时候听其他人讲得多了,也会有点纠结,只是,我更希望孩子将来长大回忆童年的时候,有很多快乐玩耍的记忆。
主持人:离孩子正式成为小学生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孩子的作息怎么样?会为他上学做一些提前的准备吗?
李洋:白天孩子在幼儿园,下午外婆把他接回家之后,会有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休息一下,吃点东西。然后,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要“做作业”。作业的内容是在语文、数学等6大块内容中让他自己任意选三个,等他自己觉得做完了,满意了,就可以。这个安排主要是想帮助他培养一个做作业的习惯。晚饭后到睡觉前的时间,我们会陪他一起玩,或者一起阅读。周末,会去公园,或者去看望爷爷奶奶等等。孩子可以提出自己想要的安排。
D 培养综合能力不局限于“学习”
主持人:Ruby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居加拿大。她的大儿子是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小女儿目前在国外上幼儿园。儿子进入小学的时候是处于什么水平线?
Ruby:儿子豆豆是在国内上的小学和初中,上小学之前,他大约认得2000字,拼音没有教过,数学更是没有学过。认字是他奶奶坚持的。我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不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也不是很聪明。他心地善良,很柔软,你给他压力,他不会反抗的,正因如此,我不想逼他做过多的事情。唯一相信的就是:带他找对方向,陪他坚持到底。
我和他爸都是那种“相信自己”的人,只要自己做得好,不用和别人比,我们也没有和老师聊过孩子几乎“零起点”的状况,是否会和其他孩子有差距。事实上,豆豆在小学一直很优秀。四期的大队长他当了三期,学习成绩基本保持在前5名。小学期间从不上任何辅导班,坚持一个原则:上课专心听讲。老师曾跟我说,豆豆上课总是能做到“跟着老师走”,随时都会有反应,看他的眼神就知道,所以回答问题,做当堂的作业都特别快。我当时觉得能做到这样就很好了,不用再给加量加压了。
主持人:上小学之前,你觉得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比较重要?
Ruby:我比较赞同早早地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能力,而不是局限在“学习”方面。国外的孩子有大量的时间玩耍、运动,很多在中国家长眼中“无所事事”的状态,其实是很生动的学习。举个例子:我女儿小艾3岁,在加拿大上幼儿园,冬天很冷,穿的衣服很厚很多,但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学会自己穿了。我见过一回他们从外面活动回来,老师先让小朋友们都站在自己的衣柜前,然后说:现在大家都把手套、帽子、围巾取下来,放好,然后拉开衣服拉链(如果小朋友有困难,老师会帮忙),把衣服脱了;再脱靴子;最后脱雪裤;再从鞋篮里把自己室内的鞋子找到穿上。这个过程里其实有很多学问呢:顺序、动手能力、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向他人求助的能力、放置有序的能力。这些不是我们学习生涯中最基本的能力吗?看着那些三岁多的小不点儿,最终都学会自己穿、脱雪衣雪裤,还能够自己整齐放好,真是佩服老师,关键是大家如同做游戏,都学得很开心,这不是“学习”的真谛吗?
大儿子豆豆当年上学前学认字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没有照搬在女儿小艾身上了。但小艾的幼儿园有个方法挺好的,每天有个password,图文并茂,贴在门口,每个孩子进出,老师会让他们念,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单词。
结束语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求学之路是这场比赛的起点,那么,大多数人都不难理解——起跑时一小步的领先,并不足以影响结果。当视野打开到整个人生的宽度,或许,为人父母的你,不会再那么急切地想着把孩子在学龄前打造成“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