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的自然死亡。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心脏性猝死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居全球之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教授黄德嘉教授介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特点。而且绝大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外,在我国抢救存活机会甚低,为1%以下。
根据心血管病防治指南,目前已有针对心脏性猝死的一、二级预防标准和措施。二级预防是对已发生过心脏猝死的患者实施预防,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防治心脏性猝死。除颤器和起搏器大小相仿,植入皮下,可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状况。当患者发生室速或室颤时,除颤器自动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但二级预防手段显然难以惠及整个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是一级预防标准。通过临床诊断,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者并尽早植入除颤器。美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有30万,每年植入除颤器的数量约20万台。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高达54万,每年植入除颤器的数量不到3000台。
一级预防的范围太广,潜在高风险患者人人都装除颤器,医疗费用很大。于是,世界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的专家共同提出1.5级预防的概念。“在国际公认的一级预防的适应症基础上,再增加四大高危因素:射血分数<30%、频发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晕厥及晕厥前兆等高风险因子。”美敦力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4月,美敦力宣布启动名为IMPROVE SCA 的全球临床试验。这项临床试验在全球约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家研究中心开展,共同研究1.5级预防对心脏性猝死防治的临床意义。我国阜外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25家医院参与这项研究。按计划,中国要完成2000例,入组两年,随访两年,2018年完成所有临床实验。2018年这几组数据比较,将对全球和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修订以及国家医保政策修订都有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