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夫罗夫斯基说,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的每一次会晤都会扩宽及改善中俄双边关系的范围及质量。2013年两国首脑会晤达5次,2014年也是5次。其中一些会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其他一些则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次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2015年的首次会晤,同时具备以上所说的两个特点。中俄两国就工业和交通业具体领域签署了40份双边文件,涉及天然气管道和高铁建设、研制新型飞机,拓宽了合作领域,给俄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
就在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和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俄罗斯撤销了对华出口先进军事工艺的限制,一些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采项目也对华开放,与此同时,中国直接向俄罗斯投资。
对于2015年胜利纪念日而言,最重要的双边协商成果是两国对莫斯科和北京分别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的协同一致。这一协商成果从实际意义上补充了官方所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消除了两国在实现欧亚一体化(中俄太平洋沿岸—俄罗斯东欧大西洋沿岸的广泛空间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开创了协同效应的可能性。
在我们看来,这不仅仅为中俄两国的经济、贸易、科学、交通和工业合作奠定基础,也为新的世界秩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世界秩序下,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成为霸权主义国家。他认为,俄罗斯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未曾料想到此次中国国家主席出访莫斯科所取得的成果。其他国家的学者和政客也将长期分析这些成果,向国家高层领导人提出建设性建议。
他说,2015年胜利纪念日两国领导人会晤的成果不仅仅在于克里姆林宫签署的40个重要协议。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之间建立了信任、坦诚、友好的关系,他们分享并交流信息、评价及预测。毫无疑问,此次会晤期间,他们不仅讨论了双边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讨论了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毫无疑问,他们也采纳了一系列决定,虽然暂时这些决定的具体内容尚不明确,但是随着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日渐实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认为,在夏季的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峰会上,其中一些决定将得以实现。广泛性、创新性、诚意——这就是现阶段中俄关系最鲜明的特点。
对于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不同群体对快速发展的中俄关系感想不一。据社会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俄罗斯公民赞同拉近中俄关系。消极看待中俄关系的人,主要是那些与西方具有思想或财政联系的活动家和组织,也有少数人对中国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但是随着双边经济、科学技术交流项目的实现,这种观点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
特派记者 姜燕
(本报莫斯科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