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下造壶化韵致
苏剑秋
  ◆ 苏剑秋

  认识韩永明纯属偶然。那年为出版一本有关壶艺的画册,他托朋友找到了上海“康乐斋”文化发展公司,送来一叠出版用的图片,一看之下,我便为韩永明的壶艺所倾倒。大致为工整挺括、传统现代结合有佳,清气儒雅,工艺精堪,应该是一位老法师级制壶艺人。

  待初次相见已是画册付梓之时,那天晌午相会于宜兴竹海深处的农家饭馆。1968年出生的韩永明英俊洒脱,谈吐优雅,有点明星范儿。从他侃侃而谈的口吻中,看到了他从事紫砂壶艺以来的风雨历程。尤其是并非陶瓷世家的人,学艺之路似乎更加艰辛。

  韩永明明白,大抵喜欢一项事业的人,太熟悉自己心底想的、要的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其实用性可催生艺术性,而艺术性又可与实用性完美地结合。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宜兴紫砂早起于宋朝、鼎盛于明清两代,真正兴盛于民国至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人们认识紫砂艺术的传统意味及完整的收藏价值。单凭这点对创作者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叫不断修炼。

  韩永明早年所制的“汉韵”壶被新加坡国立博物馆永久收藏,应该是对他的努力的褒奖。生活与创作历来是分不开的。精力充沛勤于思考,在追求作品典雅朴素、温润大度的同时,最不该忘记的是做人,他牢记前辈大师的教诲,心静自然来。制壶过程本身就是静虚的历练。

  “云水间”(见图)是韩永明系列紫砂创作中一件经典作品。作者是用心用情来制作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云流水”,在壶肩细心地贴上了一圈装饰,都是采用统一的传统如意造型,求统一的高度、大小和位置,简洁明了地将茶壶的美妙和雅趣表现得栩栩如生。它的成功还包括泥料的选用和配制,我佩服他牢牢把握住艺术美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避开中看不中用的缺撼。这点有时还真难为他了,毕竟紫砂艺术面对的是用户的要求为重。

  宜兴紫砂艺术,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态势下,每个艺术家要想的是扎实传统功底。因为没有传统何来创新,紫砂壶艺术本身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艺术。韩永明的基础训练是到位的,曾经大量临摹前辈大师作品,玩品和鉴赏,对自己对艺术获益匪浅。为真正成为紫砂艺术一代新秀,也为展现变化无穷的韵致而努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传递真情“大吉羊”
蜂声兰香案头绕 书香门第四季春
“方孝友腰牌”拓片上的金石味
手下造壶化韵致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手下造壶化韵致 2015-05-16 2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