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互动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常回家分不到遗产,你怎么看?
卞英豪 蔡黄浩
■ 市民对“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提出自己的看法
扫一扫观看街访精彩视频。
  近日,苏州拟规定子女若不常回家看看,将可能会分不到遗产。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支持新规,认为此举能很好地推广传统孝道。也有人认为新规流于形式,很难落地。那么你认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是否合理?又该如何理解“常回家看看”?街谈巷议走上街头,听听市民朋友怎么说。

  不“常回家看看”会犯法?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听说过“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

  “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刚工作不久的市民张先生表示,“现在社会发展得很快,但很多传统在淡化。孝道就是如此。”他认为,在孝敬老人这个问题上加强立法很有必要。“且不管法规能不能落地,至少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呼吁人们多关注家里的老人。”

  谈到苏州新规“子女不常回家看看或将无权继承遗产”,有市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真的是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的目的根本就不会是为了遗产。连起码的探望父母都做不到,那他们也不配继承遗产。”

  遗产不留给孩子留给谁?

  而对于“常回家看看”立法,老人们的心情显得比较复杂。

  “小孩平常工作忙,自己也要带小孩,他们也蛮辛苦的。我自己还走得动,还能照顾自己,也不想让他们多费心。”70岁的王阿姨家里有一个女儿,“她每个礼拜都会来看我一次,我觉得足够了!”而谈到她心中希望女儿多久来看她一次,她表示,“那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我心里希望他们能多回来走走!”但不少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不希望给儿女太大压力,“其实只要心里有我们就好,回不回来看他们自己。”而说到常回家看看与遗产分配,这位老人表示,“就这么一个孩子,遗产不给她给谁呢?做父母的不都得为孩子考虑吗?”

  如何定义“常回家看看”?

  既然“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那么这个“常回家看看”究竟应该怎样定义?

  “我觉得贵在沟通吧。”来自贵州,现在上海创业的谭先生表示,“如果没条件常回家,至少应该在平时多往家里打电话,和爸妈聊聊家常,关心一下他们。”谭先生认为,常回家看看不在于“次数”而在于“质量”,“回家肯定不止是看看,最要紧的还是要走心。”

  市民李小姐则有不同的看法,“常回家看看没有办法定义的。”李小姐表示,常回家看看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中有子女是否尽了关心父母的义务,父母的物质生活是否有保障,精神生活是否够丰富,社会又是否创造了“常回家看看”的环境。“其实只要有孝心,根本不用多去在意回家的频率。”

  李小姐也担忧,“常回家看看”真的具体立法了,执行起来可能会很困难。

  新民网记者 卞英豪 蔡黄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访英特别报道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时政·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08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不常回家分不到遗产,你怎么看?
读者见解
广告
新民晚报互动A11不常回家分不到遗产,你怎么看? 2015-10-22 2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