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获得“杰出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我一边与黄国栋交谈,一边留意到,他家中四面墙上,挂满了名画,其中梅兰芳的画有不少,是梅先生抗战时所画。那天,天热,我出汗。他热情地给我拿来一把团扇,让我扇。临走时,我忘了将团扇还给他,不小心带了出来。他倒记性蛮好,立刻叫住我:“沈先生请把扇子留下来。”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忘了还团扇,在还扇子的瞬间,我看了一眼扇子上的画,不觉一声惊呼,啊,原来是梅兰芳画的扇面,怪不得黄老先生如此舍不得呢!后来,我请了上海电视台去黄国栋家,拍了一个专题片。另外,黄国栋还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一次藏画展,吸引了大量的美术家和市民去观看,画展的前言,是他请我写的。
结识了黄国栋,我写杜月笙就更方便了。黄国栋与杜月笙关系非同一般,黄国栋的父亲就当过杜月笙的账房先生,后由黄国栋接任。解放后,杜月笙去了香港,上海的所有生意、家事都交由黄国栋打理。所以,黄国栋向我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杜月笙的素材,写起来就更顺了,我又能每周交给《新民晚报》沈毓刚一万字的《大亨》稿子了,直到连载结束。至于杜月笙杀害汪寿华的难题,我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照实去写。我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读者。
这时还有个插曲,值得一说。华君武称赞过《大亨》之后不久,到上海来看画展。我请他在衡山饭店吃饭。他邀请了戴敦邦一起来。我当时在《上影画报》工作,我就带了两位同仁一起来招待他们。戴敦邦是个老实人,席间不大说话。华君武特地请戴敦邦画了一幅《大亨》内容的插图,给《新民晚报》刊登出来,内容是“三大亨吃西瓜”,意思是三大亨“反分金钱”,博得一片叫好声。从此,我便与戴敦邦结下了友谊。
《大亨》连载将要结束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派人来找我,商量出版《大亨》事宜。就在《大亨》在上海排印时,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还专门来到上海,与我见了面,并决定第一版就印13万册,书面世后,非常畅销。
那年,上海举办书市,汪道涵市长在书市上看到一本英文版《上海》,便让学林出版社翻译成中文出版。有一天,上面通知我和柯灵到锦江饭店去,说汪道涵市长要接见我们。汪市长一见到我就说:“这本书是英国人写的,里面有错。我们自己可否写一本这样的《上海》?”他还说:“上海开埠以来一百多年,内容非常丰富。我过去一直在上海,很想看到一本全面反映上海近代以来发展的书。”柯灵对汪市长说:“我已在写《上海一百年》了。”我则说:“蛮难写的。”
开完会,我正要回家。《解放日报》的老总王维走过来对我说:“柯灵和你留下来,和我们再吃点茶。”我们走过去在一张桌子旁坐下,一看张承宗也在座。王维开口说:“老沈,你能否写写哈同?”我说:“可以,但要收集材料。我对哈同有不同于旁人的看法。他一生造了不少楼房,办了教育,还帮助过孙中山。目前,我感到材料不足,我可以收集。”
第二天,我就去上海房地局收集材料,可是他们不让看档案。后来,我有幸找到了逻迦陵的娘姨。她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哈同、逻迦陵的故事。之后又找到一个哈同的花匠,他当时已在安徽芜湖。从他的口里又听到了许多哈同夫妇鲜为人知的事情。同时我又看了许多有关哈同的档案材料。决定先从哈同年轻时来到上海,找沙逊求职写起。我写的哈同,书名就叫《豪门秘史》。我一口气写到一半,先在《解放日报》连载。但故事在爱俪园还未建造就结束了。后来,《新民晚报》副刊部主任吴承惠来找我,请我写完《豪门秘史》的下半部分,然后在《新民晚报》连载,改名叫《爱俪园》。
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我创作的文学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肯定。2009年11月,上影厂成立六十周年,市领导授予我“杰出电影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获此殊荣的共是八个人,第一个是老厂长徐桑楚,接下来是著名演员张瑞芳、秦怡、王丹凤、仲星火,著名作曲家黄准、吕其明。当最后喊到我名字的时候,我很意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是我身边的一位领导提醒我上台,接受了“荣誉证书”。
明起连载《将军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