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结果出来了
没有张小娟也许就没有圆通。在喻渭蛟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际,她给喻渭蛟指出了这条明路。她的同学和亲友都在外边做快递,尤其是喻渭蛟的同行——木匠陈德军已经腰缠万贯,风光无限。
在那段日子,同学见面不仅跟赖梅松聊快递,聊申通,聊老同学陈德军,还有人直言不讳地劝他去做快递,做申通的加盟商。赖梅松由不为所动到心动,由心动到行动,最后踏上快递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行当。
赖梅松接下的第一票很可能在途中“爆炸”。2006年以前,专营信件的快递公司仅有一家,即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EMS)。当时,规定私营快递公司不能接收轻于500克的邮件,而且私营公司在快递的收费标准上,要高于EMS。
大多数信件都没超过500克,在21世纪初,电子商务像一窝刚出蛋壳的雏鸟儿,还闭着眼睛,张着黄嘴丫的小嘴,快递业务基本上都是信件,民营快递不做信件就等于自绝。
创办中通之前,赖梅松对快递市场进行了一年多的调研,清楚民营快递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国际快递巨头早已进入中国市场。1984年,美国的联邦快递作为航空快递公司进入中国。两年后,德国的敦豪通过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犹如一个专门生产低档廉价消费品的大车间,出口的产品极其有限。谁知在世纪末,这个大车间就像被重新装修过似的焕然一新,流水线上的低档廉价消费品越来越少了,最后几乎不见了,高新科技产品一浪接一浪涌了上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放松了对公司所有权的限制,允许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占有75%的股份,外商像一大群一大群的鸟儿飞越大西洋、太平洋落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2002年,已有数万家外国公司在中国从事各种业务,对快递的需求像一壶烧开的水,吱吱响着,冒着腾腾热气。联邦快递抓住了时机,成为第一家向中国内地客户提供服务的国际速递商。
20世纪90年代,申通、顺丰、宅急送等民营快递崛起,他们不管是谁的菜,也不管菜在谁的篮子里、谁的盘子里、谁的碗里,只要吃得着、吃得下,绝不客气。管他呢,先吃进肚子里再说。
此时快递市场已初具规模,每年全国约有三两亿份额,华东地区已有二十几家快递公司,除申通和天天是大鱼之外,韵达、圆通还属于小鱼小虾。不过,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不时有快递公司倒闭,在中通成立的一个月前就传出路通快递关门的消息,这犹如黄浦江的浪,一波消失了,又一波涌了上来。
沉重而宁静的夜幕遮去了白昼的喧嚣与欢腾,上海滩的霓虹灯竞相斗艳,闪烁着不甘落后。开业一天的中通到了盘点的时候,各网点的电话打来,算盘“噼里啪啦”几下结果就出来了。那一天,中通全网总共收了57票快件。
按原计划晚上8点,中通的网络班车从上海和绍兴等地同时出发。不过,原计划肯定不会是57票,这数不能说少,不过足以让人失望,这种失望也许就像爬到七层楼时掉了下来,还好没掉在地上,被五层的阳台给接住了,心脏在跌的瞬间失重了,忽悠那么一下子,还好,总算没把希望摔个粉碎。
不过,在此之前,中通已尝到过失落的滋味。路通公司倒闭后,他们想把那一班人马拉过来,对于新成立的公司来讲,能吸纳这批富有经验的员工那是再好不过的了。经过几番接触,条件答应了,待遇谈妥了,中通想敞开大门等待他们,没想到对方却投到其他地方去了。也许他们觉得中通弱小,对前景不大看好。
开业前,赖梅松、赖建法、商学兵等人进行过缜密策划,不管怎么说这里也是总部,哪能仅跑一辆车?又租了4辆车。当时,一家快递能开通5辆网络班车已经很了不起了,作为“三通一达”的老大——申通也就开通5辆。上海到杭州,再到宁波的运费是480元;上海到无锡,再到南京的运费是450元,还有绍兴开到无锡……每天仅租车的费用就要26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