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发言在市委党校大礼堂举行。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市领导屠光绍、沙海林出席会议。
10位政协委员代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界别发表意见和建议。林野、粟莹、张新、马景煊、陈海波5位委员也先后发言。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尤其当马景煊委员发言建议再掀上海“公厕革命”时,开场白和结束语都以一段冲厕所的水声代替,引来笑声与掌声。
医卫界的发言再提儿科医疗困境。此前因“市委书记之问”,儿科看病难问题已引发极大关注。今天上午,周蓓华委员讲述得更加具体。她说,近年来,上海新生儿出生数每年20余万,随着“全面二孩”实施,这一数字会继续攀升。此外,受益于高速发展的交通网络,目前三家儿童专科医院的就诊者中50%以上来自外地。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综合性医院儿科的日益萎缩。比如:徐汇区中心医院仅2名儿科医生,隔天12小时值班维持儿科门诊;第九人民医院已经7年未招到儿科医生;瑞金、仁济等医院的儿科病房和门诊或关闭或萎缩。
按市场法则,大量需求原本该带来人才蜂拥,为何儿科医生流失严重、后继乏人?周蓓华介绍说,儿科是“哑科”,小儿病情急、变化快,医疗风险大,医疗纠纷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高强度”、“高风险”背后,收入却难与之匹配。儿科疾病的特点决定其用药少,检查少,耗材使用少,而诊断和治疗等劳动价值又难以体现,收入明显低于成人科室。
儿科医疗决不是“小儿科”。周蓓华指出,面对儿科门急诊人数屡创新高、诊室爆棚,政府要抓住症结和瓶颈,拿出具体措施,并在制订“十三五”规划中予以体现。
加强制度保障建设
周蓓华建议,要用制度建设保障综合性二、三级医院儿科的生存和发展:设立专项的风险基金,解决儿科高风险带来的非责任事故赔偿问题;设立独立的考核机制,制定并完善能体现儿科劳务价值的定价系统;在儿科医生晋升、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上给予保障和政策倾斜;通过专项投入,保障儿科医生收入不低于平均值。
打通医生流转通道
对于目前已经严重缺乏医生的儿科小专业科室,要打通医生流转通道,探索成人专科转岗机制,鼓励一部分成人专科的医生通过儿科强化训练后成为儿科专科医生。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医院儿科的联动,鼓励医生自由流动,多点执业,鼓励民营、外资加入儿科医疗事业,满足不同层次社会需求。
建立信息平台“分流”
儿科诊疗量的攀升,还与医疗信息发布不够及时通畅有关。周蓓华建议建立全市儿科医疗资源信息平台,引导家长合理选择,同时加强儿科医疗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使一些儿科常见症通过咨询即可获得答案,实现初期“分流”。
市政协副主席姜樑主持会议,副主席周太彤、李良园、周汉民、蔡威、高小玫、方惠萍、王志雄、张恩迪,秘书长贝晓曦也出席了上午的大会发言。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