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映的《老炮儿》,把老北京的那些所谓胡同里的顽主老炮儿展现在观众面前。什么叫老炮儿?就是原来在北京雍和宫附近有个炮局胡同,那里面有个拘留所,北京的小痞子们动不动就“茬架”,然后,公安局对他们进行处罚,就把他们关进炮局胡同的拘留所,老进炮局胡同拘留所的人被叫“老炮儿”。这些老炮儿老了就被老北京人噱称为“爷”,冯小刚演的就是那么一位“六爷”。
您兴许看过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吧?大家都能记住那仗义疏财的常四爷,那胆小怕事为人忠厚的松二爷,财大气大的秦二爷!老北京确实有不少爷!
北京是六朝古都,天子脚下,从紫禁城金銮宝殿上的万岁爷,到各府中的王爷、贝勒爷,再到各大宅门中的那些爷们。市井民间的能说会道的侃爷,蹬三轮车的板爷,可谓上达掌管天下的一国之君,下及出臭汗卖力气的凡夫走卒,都有一个爷字相称。
这个文化是和满清的旗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像我的义父著名中医师谢子衡先生,久居北京,家道殷实,是和宫里交买卖的“德润参茸庄”的东家,会玩讲究,一直被尊称为“谢五爷”。哪怕你出生在外地,从小在北京长大,也会染上爷文化的习气。著名戏剧家吴祖光的父亲吴瀛字景洲,祖籍常州,后居北平,在琉璃厂收藏界是挂了名的,就被称为“吴三爷”。
老北京人讲究规矩,玩世不恭,爱面子,会玩,会吃,谱大是出了名的。出门见到长辈必须称“您”,提及或说到另一位长辈必须称“怹”。在外面处事,处处给别人留面子,绝不说出刺激性强的话语。给别人以充足的面子。还有,比如去洗个澡,请个客,必先结账。这叫有面,讲外场。遇到不平的事,敢站出来叫叫板。在北京,这叫管闲事!还有个最有特点的北京打架方式和别的地方不同,一拨人和另一拨人“茬”起来了,双方一对面,里面双方都有个熟人,两人马上出来讲话:“怎么着了?这是谁和谁呀?得嘞,瞧咱们哥俩的面了,走!柳泉居喝口去!”两拨人竟然握手言和,酒桌上推杯换盏了!最后喝得相拥而泣,一片乌云就这么散了!
再就要说,那些好玩的。玩,那也得到位,养鸟的,讲究德州马的笼子,什么样的杠?什么样的鸟食罐,都要有准谱,不能随意搭配。那些好养虫的,就养的是蛐蛐儿、蝈蝈儿之类能鸣叫的昆虫,哪怕那个养虫的人吃不上喝不上了,也得攒出一口来喂这个虫。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让玩艺受伤。说起吃,也得讲究,和新朋友聚会得去“来今雨轩”,和德高望重的聚会,得去“会贤堂”,老人做寿要去“步瀛斋”买双鞋做寿礼。就是吃个最普通的炸酱面吧,也得几两六必居的黄酱,几两桂馨斋的甜面酱,就为借那点料酒的味,更是不能缺了“菜码儿”的,就是配菜。
现在,北京“爷文化”基本消失殆尽,因为现在二环里住的都是外来的大款们,“爷们”现在大概要去郊区寻了,爷们在逐渐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