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书画家张大卫先生的新著《读杜诗临陆画》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此册由解读杜甫诗意和临习陆俨少创作的《杜甫诗意图》101幅两个部分组成,反映了张大卫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绘画功底。
张大卫成名于书法,善国画和油画,尤精山水,其作雄浑苍秀、清逸隽永、意韵悠远,引人入胜。1962年,22岁的张大卫考入上海中国画院国画师资班,师从陆俨少先生。由于从小注重书法基础学习,他的绘画作业时常得陆先生“笔性好”的赞许。
陆俨少在1962年完成的《杜甫诗意图》百页册,就是其典型代表作之一。后来在一次拍卖会上,拍得6900万元,轰动一时,这已是后话了。自结缘陆先生后,张大卫习过他的册页不下二十余种,但要临习《杜甫诗意图》这部巨作时,也是充满了曲折。原来,这套被吴湖帆称为“前无古人”的册页,不仅表现了奇特的构图和精湛的笔墨、丰富的色彩,还不拘泥于原诗的文辞,更表现高华的意境,它全面概括并丰富了传统山水的各种笔墨表现技法,是一部绝佳的集大成的山水画教材。上世纪70年代初,他觉得可以临习了,但册页被锁在画院里。待归还后,又被其他同学捷足先得,只有等归还后,再向陆先生借得一两张,临后即还,还了再借,生怕有所闪失,这样持续了好多年。而那少了的数十页,最后是参考师姐张渊的临本才完成的,前后跨度达30多年。张大卫说:“临习是学习传统的一个捷径,初级阶段要求精准,重在掌握笔墨技巧。而高级阶段的临习,则反映了临习者的天资和悟性,因为其目的不是画复制品,而是在形神兼备的灵活处理中,对原作的某些局部,如用墨施色上合理的调整,从而临出个人的风格。”他的临本,突出了“骨法用笔”的精神,线条凝炼刚健,即使一个极细小景物,力度亦如钢丝,凸显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因为当年陆先生在创作这套册页时,有的诗句会用不同的方式画上几幅,有的画好后并未全部选入,最后是在优中选精而辑成百幅,所以张大卫的临本为101幅,也是陆先生“文革”前百幅册页的真实再现。
张大卫爱好古诗文,通熟绘画史论,也写得一手锦绣文章。这缘于早年他在清末秀才苏局仙等前辈的指导下,喜读古典名篇,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陆先生一样,张大卫亦喜读杜甫的诗。早在读中学时,他根据语文课本中《石壕吏》一诗的诗意,一口气画了11幅组图,得到了老师们的赞扬。当他与陆先生谈及此事后,陆先生笑道:“这真是心有灵犀呀!”两三年前,张大卫就着手杜诗解读工作,他收集古今杜诗解读书籍,有三四十个版本。他说:“历代学者对杜诗都有不同的解释,各有千秋。所谓解读,既要忠实于原诗的本意,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解见,此与绘画要有个性是同理。”因此,对每幅画的原作全诗解读,他既引有历代注家的原文精义,又结合自己读史理解,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读者在品画读诗之间,有悟有得,回味再三。
张大卫至今铭记陆先生的教导:“学画,当然想画得好,画到出人头地的水平,但这谈何容易?但,通过学画,也可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能除掉恶俗的名利思想,做一个高尚品格的人,这比成为一个‘大名家’更为重要!”他以师训为座右铭,低调做人,勤于艺事,于是就有了《读杜诗临陆画》问世,它不仅记载着一个弟子对老师深切的怀念和浓浓的情谊,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读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