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迹,就是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虽然大文豪泰戈尔讲过:“天空中不曾留下鸟的痕迹,可我已经飞过。”不过,这世上但凡有重大事情发生,怎么可能不留下丁点痕迹,更何况是伟大灿烂的华夏文明。那么老祖宗是用何种方式将文明的痕迹有效保留下来,并令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呢?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作为文明载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墨,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书写、绘画、传拓和印刷的基本颜料,对文明的传播贡献巨大。
墨自公元前五十世纪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至衰落的几千年演变。中国古墨的制作历史悠久、流派纷呈,且风格迥异。但是纵观古今,堪称质地上乘、外观精致又为人传颂的绝对要算“徽(州)墨”。而在上海开埠后,大量文人学士、书画名家和旧朝官吏汇聚于上海滩,随之带来的乡土韵、书卷气以及宫廷质,最终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为大”的海派文化。与此同时,各地制墨业中著名的店商、肆坊、匠师也纷纷奔向东方大都市,造成“海派徽墨”空前繁荣。那时的棋盘街、广东路和福州路一带墨店墨厂林立。文化街上墨香飘逸、墨迹恣意。
时光流逝、科技进步,现代人不再需要磨墨来书写文字了,古徽墨已经蜕化成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就有行市。正因为古徽墨中蕴藏着无限商机,所以日渐稀少的古徽墨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古徽墨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也节节攀升。
收藏界里能名满天下的往往是极少部分逆天高手。王世襄的本家、沪上古徽墨收藏家王毅凭着其渊博的墨文化底蕴,与众不同的超前思维、抢救文化遗产的可贵意识,敏锐地发现了古徽墨文献资料收藏这档冷门,于是在收藏古徽墨的同时,他另辟蹊径,闷声不响、潜心研究、一掷千金。通过近十年孜孜不倦的寻觅,他收集了各种与古徽墨相关的痕迹——墨票、仿单、匾额、发票、广告纸、名人题赞等,“墨迹”颇丰。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瓶装有“中华工艺社”出品的松烟墨汁:六角形墨绿色瓶子呈西洋风格,尽管过去80多年,但遗存下来的大半瓶墨汁依然色泽鲜艳,且遇酷寒不结冻,颠覆了常人以为墨汁存放时间稍长便干涸的印象(墨的成分今昔有所不同);一张笔墨同业会员登记表,翔实反映了民国时期上海制墨业的分布和经营规模;一页洪钧(大名鼎鼎赛金花的老公)夸赞徽墨的漂亮蝇头小楷,让人充分见识同治七年状元公的深厚学识和功力;一匾郭尚先(著名书法家,曾任晚清礼部右侍郎)的题字“墨海”;1933年中央大学、1942年国际饭店购买徽墨的发票和洋人购买笔墨的发票(钤英文收讫章)……
循着这些珍贵的墨迹,人们能够准确查明曹素功、胡开文、李鼎和等著名老墨店,还有四宝斋、周兆昌等少见淡忘的老墨局,以及史料里尚未记载的余有元制墨厂、华顺墨庒等在沪详细地址;当年徽墨销售的价格波动走势;墨店墨厂的沿革……
墨的痕迹,保证了人类文明薪火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