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金汇镇老人郭裕先义务理发50年
~~~——金汇镇老人郭裕先义务理发50年
~~~——金汇镇老人郭裕先义务理发50年
~~~——金汇镇老人郭裕先义务理发50年
~~~——金汇镇老人郭裕先义务理发50年
     
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个世纪的温情
——金汇镇老人郭裕先义务理发50年
子歌 张莉莉 张启睿
  文/子歌 张莉莉 图/张启睿

  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带着一套理发工具上门,50年,奉贤区金汇镇上活跃着这样一位“剃头师傅”。

  “老唐,今天身体怎么样?我来给你剪头发啦。”每隔两三个礼拜,家住奉贤区金汇镇白沙东苑的唐德明家就会迎来一位常客——78岁的郭裕先。老郭一进门,熟练地拿出电推刀等理发工具,给唐老伯围好围布,轻轻抬起他的头,头下垫一块毛巾,20分钟,就给唐德明理好了一个清爽的板寸头。唐德明瘫痪在床,没法“招待”老郭,只能请老郭坐下休息一会,但老郭凳子没坐热,又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到其他人家去了。

  从给学校学生理发,到上门义务理发,在金汇镇,老老少少都认识这位热心肠的“剃头老师”。从青年到暮年,半个世纪的岁月流逝没有抹去他服务的热情。50年,4万多人接受过他的服务。“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只要我走得动,会一直坚持下去!”郭裕先说。

  从“语文老师”到“剃头老师”

  上世纪60年代,理发师不多,特别在农村,人们想不到去刻意护理头发。当时27岁的郭裕先,是齐贤镇行前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细心的他发现,许多学生常年累月不理发,头发里长出了虱子。“要不,我来帮孩子们理发吧。”郭裕先自掏腰包购置了理发工具等,说干就干。

  刚开始是“赶鸭子上架”。郭老师没经验,剪不好,便拿亲戚“练手”,剪得七高八低,有的还剪秃了头。他便跑到镇上的理发店观摩,如“三毛学生意”一般,一步步学如何剪发型、刮胡子。经过一个月“偷师”,郭裕先慢慢上手了。

  从此,教学之外,义务理发成了郭裕先最大的乐趣。每天午饭后,郭老师的办公室里格外热闹,四五个学生排排站,享受郭老师的理发技艺。看到孩子们清爽的发型,家长们还以为是学校集中组织的理发,得知缘由后,都感激他的义举。每年暑假,即便是冒着三伏的酷热,郭老师也要帮返校的大部分学生理发,全校176名学生,几乎都要理个遍。

  渐渐地,郭老师名声远扬,连生产大队里的职工们也都知道有一位“剃头老师”而跑来找他,他每次都有求必应,分文不取。“当时,每个月收入在25元到27元左右,去理发店理个发要0.5元吧。”郭老师觉得,看到大家快乐,他理发有了价值。

  从“校内服务”到“上门服务”

  助人为乐是朵越开越香的花,香飘千里,渐渐地还把郭裕先“送”出了学校、家里。

  1976年的一天,郭裕先经过白沙村时,看到白沙村的钱龙章老人两腿残疾,头发乌七八糟,只能撑着一只凳子一根棍子行走,他十分心酸,立马用随身带的工具为他理发。此后,郭老师决定,定期主动上门为他服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坚持了34年,直至钱龙章去世。钱龙章曾常跟人说:“郭老师对我的帮助绝不是简单剃个头,而是用这份关爱唤起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我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钱龙章的孙子也十分感激,“郭老每次来,不仅给爷爷理发,还给我们一家四代人理发,是我们全家最尊敬的人,我长大后也要像他这样帮助别人”。

  家住解放二村的杨林冬,是个独居老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卧病在床多年,得知郭老师的故事,试着打电话给他,郭老师二话不说,花了3小时坐车从金汇赶到南桥。进门后,郭老师惊呆了,杨林冬瘫在床上,家人都不在。他赶忙帮杨林冬换好裤子、床单,再帮他理发,此后定期上门。熟识后,每次去理发,郭老师还经常把自己家种的新鲜蔬菜带去,“老人缺乏关爱,能帮就帮点”。

  郭老师的老伴告诉我们,除了理发和“为老服务”,老郭几乎没有别的嗜好。即使1999年退休以后,郭老师仍如从前一样。

  1994年3月,郭老师参加学雷锋活动,第一次到齐贤敬老院义务理发。他回忆,那天他一口气剃了44人,握剃刀的手都磨出了血泡。老人们格外高兴,他们希望郭老师再来。“以后你每个月来为我们理发好吗?”“当然可以。”

  为这句承诺,郭老师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为敬老院数十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还自己花钱添置了电吹风、香粉、头油、洗头膏等。有一次,郭老师不小心弄伤了脚,在床上休养了几天,想到去敬老院理发的时间到了,老人们一定在等着他,他不顾伤痛,让儿子送他到敬老院,老人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白沙三组的王德章夫妇,也是因为年纪大不方便出门,偶然的一天,王德章的小女儿碰到退休的郭裕先,问他是否还上门帮人理发,郭老师说是。从此郭老每个月上门理发一次,就这样一理理了十几年,直到王德章老人逝世。根据老人的嘱咐,郭老师还为其最后再理了一次发。

  从“一人两手”到“师徒联手”

  如今,大街上理发店挺多的,但郭裕先还是很受老人们欢迎。

  在郭裕先的服务对象中,不乏比他年纪更大的老人。我们问他:“会嫌他们脏吗?”“以后我们也会老,在有生之年多付出一点,感动他人,感动社会,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郭裕先说,很多老人年纪大了,走不动,我为他们免费理发,还可以帮他们减轻子女负担。“在有生之年,只要走得动,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前几年,郭裕先动迁至大居恒苑社区,每月都为社区内老人免费理发一次,通常一站就是大半天。每当郭老师外出免费理发,郭老师的老伴就在家给他准备好饭菜,在后方默默支持着他。

  在郭老师的影响下,另一名志愿者王拾妹也参加了社区理发志愿者队伍。从此,郭裕先从一个人两只手,升格到了“师徒联手”。师徒俩受到了居民的热情称赞。在小区里,当他看到外地来沪人员的孩子头发长了,也会主动提出帮他们理发。

  很多老人过意不去,会送他送一些糕点之类,郭裕先每次都是拒绝收礼,实在推脱不了,就带着自己家里种的粮食瓜果,送还回去。他说,理发不图回报。他也不觉得这是低人一等,恰恰是别人对他义举的肯定。他总说:我做的都是小事,积少成多,坚持下去,就能影响更多的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特稿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人物/文体汇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二维码扫描
谚语
半个世纪的温情
新颜从头开始
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C01半个世纪的温情 2016-06-05 2 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