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3年前上海自贸区梦开始的地方。如今,在外高桥森兰国际——自贸区成立后外高桥建造的首幢5A甲级写字楼,从落地窗往外望去,蜿蜒的森兰湖旁绿意盎然,仍在建设中的外高桥国际贸易城已经初现雏形。
比环境变化更加翻天覆地的当属这里的经济爆发力。“在自贸区成立前,外高桥保税区23年累计引进企业近万家,而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后的近3年期间,外高桥新引进2.8万余家企业,是之前的好几倍。”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宏是一名“老开发”,目睹了外高桥这些年来的巨变。“在我看来,上海自贸区3年只是一个起点,但未来走什么路?方向、目标已经明确。”刘宏的话代表了许多“自贸人”的想法。
近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从2013年9月29日,在上海设立首个自贸试验区,到2015年4月27日,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再到如今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名单公布,自贸区进入“3.0版”的新时代。
对于曾经“一枝独秀”的上海自贸区而言,有了更多并肩同行的自贸区“小伙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保持先发优势,将“试验田”拓展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聚集地,是下一步上海自贸区的重大命题。
记得上海自贸区成立伊始,为了给落户自贸区的金融类企业提供满意物业,当时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外高桥集团股份的前身)将自己“动迁”到自贸区外杨高北路西侧被迁工厂的厂房内,准备在“蜗居”里再次创业。在自贸区的其他各地,“二次创业”的激情也迅速迸发出来。为了给入驻自贸区企业打造最好的“用户体验”、营商环境,倒逼各部门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尤其是在上海自贸区扩区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成为各级部门的当务之急。
总体看,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受到境内外投资者欢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第三方机构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联合评估显示,82%的受访企业反映营商环境进步明显,95%以上的企业看好后续发展;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自贸试验区政府部门服务效率、企业设立便捷度、办事透明度等都打了高分。但下一步如何进一步自我加压、打破政府职能转变的“蜂窝煤”等问题,建立相互之间的协同性,仍然任重道远。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在经历了一段“墙里开花墙内香”的发展期后,如今打出了更加鲜明的“国际牌”。在亚太运营商计划等政企合作制度创新助推下,今年上半年,仅外高桥保税区就集聚了跨国公司营运中心21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家,亚太运营商企业42家。
和传统利用空间服务企业不同,一种新型“时间合伙人”的运行模式也开始在自贸区探索。即依托自贸区产业基金、财务公司,发挥资金、金融的杠杆作用,以资本撬动资产,通过资本投资,形成资产控制,减轻资产持有率;通过投资区内优质客户,布局优质产业,实现从房东到股东的转型。据透露,外高桥集团股份正探讨与区内产业龙头企业药明康德合作,发挥药明康德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库优势,通过募投、跟投、共投等方式,打造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和技术交流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西子湖畔召开G20峰会之际,中国推出新设的7个自贸试验区,这意味着中国在向世界表明进一步开放的决心。不仅仅是沿海开放了,而是东西南北中共同开放。而从一开始便对标国际标准的上海自贸区,打造成为开放度最高自由贸易园区的梦想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