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健康检查率达80%以上。逐步实现怀孕妇女孕28周前在自愿情况下至少接受1次出生缺陷产前筛查。产前筛查率达60%以上。普遍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疾病筛查病种和范围。”
——《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
“筛查的目的是发现视力、听力、智力方面可能致残的疾病,从而尽快干预、治疗和康复。要动员整个社会,尤其是生育家庭特别是母亲,知道孩子出生后应主动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保证每一个孩子的发病风险都能检测出来。”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主任朱军强调,检测之后更加重要的是干预,筛而不治是浪费社会和医疗的资源,没达到筛查的真正目的。
“开展全民健身生活方式行动,推动科学膳食、全民健身、控烟限酒。倡导居民定期健康体检。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
“慢性病的发生涉及人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中老年阶段问题更大。如果慢性病防控发展到疾病阶段就为时已晚,行动计划提出的防治措施关注到更早的预防环节,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教授指出。
“普及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推广使用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
“在我国,造成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各种原因中,道路交通伤害排在第二位。我们不仅要推进安全座椅的使用,普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要规范儿童安全座椅的市场,这需要各个方面力量一起合作。”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室主任段蕾蕾研究员强调,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将为保障儿童健康和安全、减少残疾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对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孤独症等主要致残性精神疾病的筛查识别和治疗康复。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
——《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
“精神疾病只有被正确诊断、识别出来,而不是‘瞎贴标签’,才有机会被正确治疗。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意味着八成登记在册的患者能够享受到国家一系列福利政策,对他们的治疗和康复会很有帮助。”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分析,患者不愿意就诊、社会偏见以及重视程度不足、社区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工作重待遇低等困难也需要克服。
“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普遍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康复。将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
——《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
“康复服务对于残疾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重建。一直以来,我国康复服务投入在不断提高,受益人数持续增长,但康复水平不高,服务内容单一,评价方法缺乏规范性和可衡量性的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赵悌尊说。
本栏编辑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