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政策标准了如指掌 说话处事有理有据 电子办公驾轻就熟~~~
政策标准了如指掌 说话处事有理有据 电子办公驾轻就熟~~~
政策标准了如指掌 说话处事有理有据 电子办公驾轻就熟~~~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策标准了如指掌 说话处事有理有据 电子办公驾轻就熟
新生代“老娘舅”调解有新招
范洁 付婷 杨逸飞
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
  本报记者 范洁

  通 讯 员 付婷 杨逸飞

  东方一枝花,香飘千万家,人民调解是我国特有的法律制度。目前,上海共有“老娘舅”3.3万余名,其中也不乏“80后”“90后”的年轻身影。

  面对繁杂细碎的家长里短、是非曲直,这些“小娘舅”们如何传承经验智慧,化解矛盾纠纷?如何创新调解手段,维护社会和谐?

  家长里短 子承母业有门道

  “毕竟大家邻居一场,抬头不见低头见。”“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在金山卫镇西门居委会,“80后”调解员陈海明正耐心劝说。

  去年,陈海明离开工作八年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这个选择颇有“家学渊源”。母亲李永芳是从业三十多年的资深调解员,街坊邻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请她帮忙,陈海明从小耳濡目染。“经常有人到家里找她倾诉,有时一聊就到大半夜,我也从中懂得不少人情道理。”

  不过,“小娘舅”之路充满挑战。面对父母辈甚至年纪更长的居民,如何说服与协调?纠纷双方看到是个年轻人,也会质疑他的专业和能力。对此,陈海明坚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而且独辟蹊径寻找办法。

  今年初,辖区内部分地块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其中一户家有老人,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本身家庭矛盾突出,更别提配合社区治理。陈海明没有紧盯整治,而是经常上门给老人测血糖、量血压、陪聊天,拉近彼此距离,聆听生活诉求。逐渐,老人一家与他熟悉起来,也听得进他的意见,最终不仅积极接受“五违”整治,而且家庭关系更加融洽。

  金山卫镇21个村居的调解主任都是男性,其中“80后”“90后”共13人,整天接触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会否变得“婆婆妈妈”?陈海明认为反而是开拓眼界、促进成长,妻子也全力支持他:“这行很有意义,就是工作太忙挺心疼!”

  老旧房屋楼上水管开裂楼下“发起大水”,不愿在自家宅基放置公用垃圾箱引起纠纷,子女因老人赡养和财产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不少居民接受调解后感叹:“没想到年轻人做事态度也这么好,也处理得这么漂亮,真是颠覆了以前居委会大妈的印象!”

  缀满小花的黄花新月、还有品种各异的可爱石莲……陈海明用多肉植物扮靓办公室,舒适温馨的居家模式营造轻松氛围,此外,他和社区小伙伴们一起运作居委会的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发动更多年轻人、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

  医疗纠纷

  矛盾尖锐需专业

  “患方认为医院存在误诊,导致未针对性治疗,要求经济赔偿”“医方愿意调解,但认为治疗符合常规,不存在不当……”打开“浦东新区医患纠纷排查调处系统”,登录个人账号,陈红将调解进展第一时间录入。

  相比邻里冲突,医患纠纷专业性更强,每起案件情况迥异,且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矛盾更尖锐。2011年8月浦东新区医调委成立,1986年出生的陈红便成为其中一员。

  她所在的是一支年轻团队,目前8名专职调解员中,有两名“80后”三名“90后”。为适应工作的专业要求,几人先后攻读了法学专业课程,陈红还曾在南京空军卫训队脱产学习半年,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具备“医学+法律”的双重素养。

  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足导致误解,救治过程中措施不及时以致延误……面对利益受损,患者并不清楚自身诉求是否准确,有时会“狮子大开口”,有时却低估了赔偿金额,调解也是法律普及的过程。相比与患者沟通,与院方的协调更不容易,如果不够专业就是“班门弄斧”。

  调解前,陈红会先调阅X光片、手术光盘等病史记录,遇到死亡或疑难案件,梳理难点向医调委专家咨询明确双方责任,找到案情与纠纷的突破口,比对相近案例的赔偿情况,有理有据而不是盲目说服。“医患调解,关乎患者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医院的信誉发展。”

  对电子化办公流程驾轻就熟,对政策法规、赔偿标准及时更新,无疑都是“小娘舅”们的优势。目前,上海政法大学开设人民调解专业,陈红的一名新同事就是该校毕业生,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工作稳定,专业性强,陈红笑称一些年轻男同事在婚恋市场“很抢手”。

  不过,调解员收入普遍微薄,也成为年轻人职业选择时的一道坎。对此,浦东率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每人每年予以6万元额度经费保障。

  今年当选首届浦东新区“十佳人民调解员”,她坦言,坚持更多依靠热爱:“有些案子耗时好几个月,其中艰辛难以历数,但在调解成功、签订协议那一刻,心中的成就感也无以言表。”

  交通事故

  案多量大讲高效

  “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双方有时会像菜市场买菜一样,谈价时你多一点我少一点,这个尺度就需要调解员把握。”29岁的姚琦大学毕业后,就在松江区从事调解工作,聚焦道路交通事故纠纷。

  这次,就是协调一起赔偿:驾驶员石某开车不慎撞伤他人,警方判定他全责,伤者提出一次性赔偿一万多元,除医疗费、鉴定费等有据可循,还包括部分没有具体名目,于是两人争执不下,便来到调解工作站。

  “这类纠纷调解成功率通常超过95%,其中一半以上能当场解决。”姚琦分析,这起案子难点在于,一方所呈费用不被保险公司认可,另一方则不愿意自己承担赔偿,容易陷入僵局。姚琦见伤势较重,便先让石某换位思考,并对伤者予以安抚劝说,最终双方达成协议。“遇到这种情况,并不能一味向着‘弱者’说话,而是分析受害方实际情况。”

  由于交通事故案件量大、赔偿模式相对固定,调解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姚琦所在工作站已经成功调解了八九百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有时一个月案件数量达200多起。6年多工作忙碌而繁琐,但姚琦仍然充满“干劲”,无论案子大小,调解后都很有成就感:“对当事人而言,给双方一个调和的平台,避免不必要的后续麻烦,而对法院而言则是减轻了工作负担,释放了司法资源。”

  相较老娘舅,姚琦等年轻调解员还善于使用新媒体工具,例如有当事人忘带身份证件或者事故责任认定书,也不必匆忙来回奔波,可以请家人拍张照,通过电脑或手机传送,在调解现场打印。“现在,新人都是从书记员做起,先熟悉文字录入,之后便可兼调解员和书记员,一个人就能及时解决案子,更加高效。”

  从事调解工作,对自身无疑是种提升。“年轻人说话做事,难免以自我为中心,现在更懂得换位思考。”姚琦笑称,很多当事人实际纠纷并不激烈,来调解更像是为了“争一口气”,这时首先要缓和双方气氛,营造一种心平气和的调解基础。目前,松江区正推行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管理监督体系,推动建立职业序列,打造一支精英队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A29版:新民健康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33版:广告
   第A34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新生代“老娘舅”调解有新招
“小鲜肉”调解员可塑性更强
沪上调解工作 迈向专业化
新民晚报要闻A05新生代“老娘舅”调解有新招 2016-09-07 2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