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建设认为,现在的人民调解员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传统模式的调解员,这批“老娘舅”主要凭借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调解水平化解矛盾,尤其擅长处理一些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另一类则是专业的调解模式,如医疗纠纷、物业纠纷等,年轻调解员的比例较高。他们往往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用法律做尺度,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从第三方角度拉近感情、讲明道理,最终达成解决方案。
和过去不同,不少“80后”调解员的调解方式已逐渐从传统的劝导型调解向说服性调解转变。和老一辈调解员相比,专业性可谓他们的最鲜明特征。他们往往有较专业的知识、教育背景,即使不是法律、医学等科班出身,往往也在加入调解工作后充电学习法律等专业知识,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到调解中。
此外,和传统调解员多数“单打独斗”不同,这些“80后”调解员往往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并建立了一套较规范的调解流程。比如,就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而言,现在已经涉及到物业、医疗等多个专业领域,有一套完整的调解流程。接到调解纠纷后,调解员要先行调查,通过梳理相关资料等找出问题的难点所在,再团队集体讨论分析纠纷。碰到疑难的问题,还要启动专家咨询,由专家“会诊”后分清责任、出具调解方案。
因此,这批“小鲜肉”调解员们往往专业性强、可塑性强,很快能接受新生事物。加上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查找各种资料,综合做出分析判断,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和效果。在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目前调解员的平均年龄是38.5岁,甚至还有“90后”加盟这支队伍,是中国平均年龄最年轻的调解团队。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