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鲜肉”调解员可塑性更强
宋宁华
  和过去以“5060”等中老年人“老娘舅”为主不同,如今,在本市的各级调解机构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80后”的身影。这批新生代的调解之道和老一代“老娘舅”们有何不同?记者采访了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主任涂建设。

  涂建设认为,现在的人民调解员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传统模式的调解员,这批“老娘舅”主要凭借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调解水平化解矛盾,尤其擅长处理一些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另一类则是专业的调解模式,如医疗纠纷、物业纠纷等,年轻调解员的比例较高。他们往往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用法律做尺度,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从第三方角度拉近感情、讲明道理,最终达成解决方案。

  和过去不同,不少“80后”调解员的调解方式已逐渐从传统的劝导型调解向说服性调解转变。和老一辈调解员相比,专业性可谓他们的最鲜明特征。他们往往有较专业的知识、教育背景,即使不是法律、医学等科班出身,往往也在加入调解工作后充电学习法律等专业知识,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到调解中。

  此外,和传统调解员多数“单打独斗”不同,这些“80后”调解员往往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并建立了一套较规范的调解流程。比如,就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而言,现在已经涉及到物业、医疗等多个专业领域,有一套完整的调解流程。接到调解纠纷后,调解员要先行调查,通过梳理相关资料等找出问题的难点所在,再团队集体讨论分析纠纷。碰到疑难的问题,还要启动专家咨询,由专家“会诊”后分清责任、出具调解方案。

  因此,这批“小鲜肉”调解员们往往专业性强、可塑性强,很快能接受新生事物。加上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查找各种资料,综合做出分析判断,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和效果。在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目前调解员的平均年龄是38.5岁,甚至还有“90后”加盟这支队伍,是中国平均年龄最年轻的调解团队。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A29版:新民健康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33版:广告
   第A34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新生代“老娘舅”调解有新招
“小鲜肉”调解员可塑性更强
沪上调解工作 迈向专业化
新民晚报要闻A05“小鲜肉”调解员可塑性更强 2016-09-07 2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