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泸山景区的那群顽皮的“大师兄”又伤人了。9月23日,初一学生小杰在回家途中,遭到泸山猴群的围攻,头部、手臂等10多处被咬伤。有记者从景区获悉,去年泸山猴子伤人事件达到160多起,为解决猴患,经省林业厅批准,捕捉100只猴子送到外地。然而,猴子减少了,伤人数仍居高不下,景区表示今年底再捕捉110只分流。
当年,大师兄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如今,一群泼猴称霸泸山景区,横行无忌屡屡伤人,竟让人无从下手治理。景区猴患为何如此猖獗,究竟应当如何治理,什么才是能降服这群泼猴的紧箍咒呢?目前看来,捕捉转移、用药避孕、专人管理等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仍不足以彻底平息猴患。可以说,景区从“以猴引人”到“养猴为患”的现实,敲响了景区人造景观的生态警钟。
在原本没有猴子的景区人为放养猴子,严格说来这样的赏猴景观,并非自然形成的天然景观,而是人工人为制造的人造景观。必须承认,人造景观丰富了景区的内容,提升了景区的观赏度,也为景区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益。但是,部分人造景观尤其是放养动物类的人造景观,由于制造当初缺乏生态环境层面的论证和考量,为日后的影响生态平衡和难于管理控制留下了隐患。
像事发的泸山景区一样,不少出现猴患的景区,原本都没有猴子存在。这些景区为了增加景区观赏性,人为养猴制造景观。然而,这样的举动只考虑了景区的景观建设,未能进行生态角度的论证,直接导致后来缺少天敌的猴子疯狂繁殖,猴患爆发。可以说,“疯狂的猴子”正是景区在为当初仓促的引猴之举买单。
景区盲目建设枉顾生态环境的人造景观,不只是带来猴患这样明显的困扰,还会形成很多慢性、隐性伤害。例如,一些景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在修筑人造景观过程中,采石伐木,乱建房舍,污染环境,这些行为短期内可能危害并不明显,但造成的慢性伤害可能更为深远。
景区猴患提醒景区管理者,在设置人造景观尤其是容易影响当地生态的人造景观时,不能再仅仅从景区布局和经济效益角度去思考,而是有必要放到一个大的生态背景下,进行充分的技术分析和科学论证。否则,类似景区猴患,违背生态环境规律的人造景观或许可以红火一时,短期内为景区增加人气与效益,但长远看来必定带来生态与管理上的更大麻烦,最终使景区得不偿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