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包,它是一道菜,以生菜叶当底托的一道炒碎粒菜肴。那生菜一定是包心西生菜,叶子有点弧形,往里弯着,撕一片下来,像一只周边翘起来的小船。
在一家名为我食我素的素菜馆,我吃过一道生菜包,精致得让我惊喜。生鲜的西生菜像一只只浅绿色的小巴掌,看得出是用刀修饰过的。这个菜的技术要求就是要有甘、有香、有软、有脆,形成一种既参差多态,又诸味和谐的口感。
此菜来源于“鸽松生菜包”。据光绪珍妃的侄孙、美食家唐鲁孙回忆:此菜由满族的菜包演变而来。清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次狩猎,获得满族猎手献上的十几只祝鸠(野鸽),当时他的兵马正集结山海关一带,与明军对峙。鉴于人多肉少,努尔哈赤命厨房把鸠肉剁成碎末,拌上油与饭一起炒香,再用大白菜叶包起来,一人一份,喻意有福同享。此生菜包后来成为清宫御膳菜式。因祝鸠稀缺,用肉鸽代替。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慈禧太后逃至西安,时任甘肃布政使的岑春煊因护驾有功,获赏吃了一次“白菜鸽松”,铭心刻骨。其后岑春煊升任两广总督,让家厨仿制。无奈广东地暖不产大白菜,情急之下用西生菜代替。生菜叶小,馅料里减去了炒饭,只留鸽肉碎末(广东人叫“鸽松”)来吃。后人经过改造,往馅料里加入多种辅料,包括马蹄、冬菇、鲜笋、香芹等,口感搭配。肉也变了,或用鹧鸪、鹌鹑替代鸽肉,爱水产品的人则用蚬肉或蚝豉替代鸽肉。
几年前,我曾责编过江献珠的回忆录《钟鸣鼎食之家》,讲述过当年她那个大家庭是怎么吃生菜包的,毕竟是羊城首席美食家江孔殷的家,一百年前就吃得相当讲究:元宵节那天,把腊肠、腊肉、咸酸菜、韭菜全部切成粒状,再加入从水上人家那里买来的新鲜蚬肉,全部爆香、炒好作为馅料。吃时把生菜叶铺在碟子上,先抹上一层海鲜酱,再加入热饭,饭上放炒香的馅料,还可加入萝卜丝煮鲮鱼松,然后裹起来咬下去——那滋味,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