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权点的多少,不仅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育人与科研水平,也直观体现着它在全国高校矩阵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位授权点只增不减,导致竞相申请、一味追求数量的倾向,大家都不惜跑关系、拉资源,个别高校甚至直接将它作为评估校领导功绩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评估、质量监测手段,使不少高校学位点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机制应时而生。2014年初印发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就明确要求每6年进行一轮合格评估,不合格或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则要调整或撤销。
学位点的撤销,有两类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主动“挤水分”,过去学位点设置相对比较松,很多学校一窝蜂追捧新专业,回过头看却发现并不成熟,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些“鸡肋”专业;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变化使然,尤其是就业市场的压力,让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被打入冷宫。
只有高校学位点有撤有增,结构不断优化,才能挤干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水分”,促使高校从争取学位点数量、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外延式扩张,转向关注育人质量的内涵建设之路。(赵婀娜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