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仿佛进入了校友捐赠季,不少高校纷纷收到巨额捐赠,比如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其中南开和电子科大所受捐赠是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单笔校友捐赠,分别是1亿元和10.3亿元。
向母校捐赠大笔资金,是出于感恩心理。正如一名捐赠者所称,“在这里,我遇见了人生最重要的导师、兄长和伙伴,度过了无悔的青春,开始了从‘蒙昧’到觉醒的人生探索。”知恩图报,回馈母校,这是最朴素的捐赠初衷,值得赞叹。更应该看到,校友捐赠早已超越了个人化感恩,而是更具广阔的社会意义,即体现了兴教和推动大学不断进步的抱负。据南开校长龚克介绍,南开大学成立之初,校园内的建筑几乎都是靠捐赠建成,“秀山堂”“思源堂”“木斋图书馆”等建筑都有捐赠背景。
曾有业内人士称,“校友捐赠是对大学的教育成果和是否关爱师生的重要检验,已成为评价大学和检验校长执行力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一所大学校友商业成就、校友慈善意识和对母校认同度的重要标志。”此非虚言。有时,衡量一名校友感不感恩,就看是否愿为母校献点力、出点钱。而不少大学校长的一大使命就是募捐,向身价不菲的校友“索捐”。
但是,不能以捐赠论英雄,更不必搞道德绑架。是否捐赠,纯属自愿,因校友肯捐赠就敬若上宾,校友不捐赠就冷眼以对,未免功利。每所高校培养的学生境遇各有不同,不向母校捐赠不等于不爱母校,而有些捐赠口惠而实不至,也未必说明对母校就是一片丹心。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不是每名毕业生都能发大财、做大官,有的校友兢兢业业,踏实本分,不辱没母校英名便已足矣。如果有的校友既有财力捐赠,也有意愿赓续母校传统,当然更好。对于真正有大学精神的高校来说,固然希望校友个个有出息,但是如果校友能够传承校风,在个人修养和人文情怀上有所建树,也是另一种成功。
与发达国家的名校相比,我国高校所获校友捐赠仅在起步阶段,但“吸金”能力可圈可点。去年有研究报告显示,最近25年来,北京大学累计接收校友捐赠20.17亿元,清华大学13.89亿,武汉大学11.29亿……这些资金如何管理,恐怕不是小事。透明使用捐赠资金,不仅是对捐赠者负责,还是减少舆论质疑的需要。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高校公布财务信息,但捐赠资金的具体去向,有时不甚明了。
随着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不断健全,随着各大高校培养的学子越来越多,校友捐赠的金额势必越来越多。理性看待校友捐赠,并将其纳入法治规定,也越来越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