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里有条新闻刷屏:女白领1.8万元卖掉了全上海学生信息。看完之后,有疑惑待解。
新闻的来源,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担任上海某体育发展公司经理的王某,租赁中小学体育场地经营周末篮球培训项目,每完成一笔业务能拿8%的提成。在利益驱动下,王某动起了购买客户信息的念头。他通过QQ群,向林某购买了整个上海市的学生名单,包括学校名称、家庭住址、学生姓名、出生日期、家长电话、家庭电话等,总共花了1.8万元。
那么,林某又是何许人,她为何会有全上海学生的个人信息呢?新闻中也有交代:林某今年2月供职于上海某金融公司,负责推销理财产品,她了解到互联网上各行各业买卖潜在客户信息的情况十分普遍,于是向不同网友先后6至8次购买个人信息,每条价格1至2角不等,总共买了数十万条,花费约9000元。
虽然此案的结果是出售和购买信息的全被判刑,其中林某被判了8个月。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案件的侦破和审判,并没有触及最终的源头。无论王某还是林某,都只是扮演产业链末端的角色。全上海的学生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这些信息还卖给了哪些人?会不会成为诈骗的帮凶?问题一连串。
今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其中第六条专门提到,对泄露、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对互联网上发布的贩卖信息、软件、木马病毒等要及时监控、封堵、删除,对相关网站和网络账号要依法关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期待的其实是这条新闻的下文。从已经宣判的案件情节中可以看出,上网买信息并不是多神秘的事,女白领可以买得到,人民警察也应该找得到。但我们希望的不仅是找到链条的一环,还要顺藤摸瓜,追索源头,一网打尽。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上海的家长放心。
希望好消息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