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期待下文
潘高峰
  潘高峰

  这几天,朋友圈里有条新闻刷屏:女白领1.8万元卖掉了全上海学生信息。看完之后,有疑惑待解。

  新闻的来源,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担任上海某体育发展公司经理的王某,租赁中小学体育场地经营周末篮球培训项目,每完成一笔业务能拿8%的提成。在利益驱动下,王某动起了购买客户信息的念头。他通过QQ群,向林某购买了整个上海市的学生名单,包括学校名称、家庭住址、学生姓名、出生日期、家长电话、家庭电话等,总共花了1.8万元。

  那么,林某又是何许人,她为何会有全上海学生的个人信息呢?新闻中也有交代:林某今年2月供职于上海某金融公司,负责推销理财产品,她了解到互联网上各行各业买卖潜在客户信息的情况十分普遍,于是向不同网友先后6至8次购买个人信息,每条价格1至2角不等,总共买了数十万条,花费约9000元。

  虽然此案的结果是出售和购买信息的全被判刑,其中林某被判了8个月。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案件的侦破和审判,并没有触及最终的源头。无论王某还是林某,都只是扮演产业链末端的角色。全上海的学生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这些信息还卖给了哪些人?会不会成为诈骗的帮凶?问题一连串。

  今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其中第六条专门提到,对泄露、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对互联网上发布的贩卖信息、软件、木马病毒等要及时监控、封堵、删除,对相关网站和网络账号要依法关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期待的其实是这条新闻的下文。从已经宣判的案件情节中可以看出,上网买信息并不是多神秘的事,女白领可以买得到,人民警察也应该找得到。但我们希望的不仅是找到链条的一环,还要顺藤摸瓜,追索源头,一网打尽。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上海的家长放心。

  希望好消息已经在路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公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4版: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6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铲除“霸王条款”不能只靠消协
期待下文
无性别公厕的三个问题
古民居保护,避免“书生意气”
被“裸奔”
孝顺奖金与自愿原则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期待下文 2016-10-27 2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