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造首座无性别公厕的消息这两天成了热门话题。
据有关机构调查,在大型购物场所,88%的男性表示上厕所不用等候,而只有44%的女性认为不用等候,女性平均轮候5-10分钟,有的长达16.8分钟。设立无性别公厕,就是为了科学配置男女厕位比,解决女性如厕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
此外,无性别公厕对跨性别带小孩的人群,妈妈带儿子或爸爸带女儿的确带来了方便,也让孕妇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受益。不过,在谈到这一新生事物时,很多人都有一些困惑,梳理下来主要是三个方面:安全问题、感到尴尬以及有无必要。
首先,建造无性别公厕目的之一是为了减少女性排队等候的时间,但女性对于厕所安全的质疑,也是无法回避的。比如,隔间的门板高达2.3米,真的足够高了么?是不是要延伸到房顶?再比如,门板足够厚了么?万一有不轨者试图打洞偷窥怎么办?又比如,厕所门锁是否牢固,用工具能否轻易打开?只有把这些疑虑一一打消,把安全问题彻底解决了,无性别公厕才有继续推广下去的可能。不然,无性别公厕很可能令女性望而生畏,逐渐成为又一间男厕所。
其次,男女有别,又是私隐之事,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可能的场景,就会让人感到大写的“尴尬”:走进无性别公厕,抬眼看到的都是异性,这个队你还排得下去么?刚锁上门,隔壁如厕的声音伴随着二手烟幽幽传来,一想到那是一名异性,顿时进退两难……
我想,女性去无性别公厕如厕会感到各种“不方便”,这是必然的。但无性别公厕的意义在于,它为女性解决了另一个更大的、更紧要的“不方便”,那就是着急时无处如厕的烦恼。与之相比,那些尴尬、不好意思的感觉,都可以稍微靠靠边。
所以,建造无性别公厕究竟有无必要,这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不过在我看来,无性别公厕的目的在于“江湖救急”,因此适宜位置很重要,比如可能出现短时大客流的景点等。而若要真正解决“如厕难”,光靠建造无性别公厕恐怕是不够的,仍需继续在普通公厕的数量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