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华的父母是一对来自四川的环卫工人,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晓华就在她的“书房”里,安静地学习,等父母下班后一起回家。
这是附近最亮的地方
晓华的“书房”位于嘉兴市中山东路。她的父亲陈富康,每天就在附近1公里长的路段打扫街道,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10点。
冬天黑得早。下午5点半,路灯已经亮了,电话亭的照明灯也同时打开。陈富康从不远处的嘉兴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门卫室,搬来一张破旧皮椅和一个沙发坐垫,放进电话亭。椅子和坐垫,都是他捡来的,白天就暂放在门卫室里。等父亲布置好书房,晓华放下书包,拿出作业,专心做了起来。
陈富康在这里扫了5年地,晓华就在电话亭做了5年作业。“没办法啊,虽然电话亭里夏天酷热,冬天透风,但熬一熬,这儿至少遮风挡雨,而且没人进来,看书清净。”陈富康说,他找过了,这是附近最亮的地方。
父亲说,这也是人生财富
陈富康和李代兰今年都48岁,老家在四川资阳,来嘉兴23年了。夫妻俩都只有小学文化,对晓华的功课,他们想帮忙却常常有心无力。“她数学还算好,语文、英语都不及格。”陈富康说,女儿记性不好,成绩跟不上,但只要女儿学习有进步,夫妻俩就很高兴。
夫妻俩还有个大儿子,刚出来打工时,儿子才3岁,成了一名留守儿童。陈富康说,他和妻子在嘉兴拼命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攒学费,让他们能够好好读书。
儿子没有让他失望,考上了西南医科大学,如今已经是一名外科医生。陈富康说,女儿虽然读书不好,但很贴心,经常帮着做家务,洗碗、扫地、洗衣服都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受点磨难也是人生财富,长大了知好歹、懂感恩。”
谢绝所有金钱资助
晓华在电话亭里呆了5年,不少嘉兴人都认识她,也曾经帮助她。
“有些好心人经常给女儿买好吃的,送她衣服,我们很感激。”陈富康说,大家的帮助,让他们觉得很温暖。还有培训机构的老师特意找来,希望今后给晓华提供晚自习的场所。
“天太冷了,我都冻得发抖,孩子更不容易。”一位老师说,晚上他们有老师辅导课业,教室里光线好,还有热水喝。
面对这些好意,女孩父亲表示感谢,不过他说现在已经为晓华找到了新“书房”——嘉兴市中医院挂号大厅里以公共休息椅为桌,席地而坐晚自习。陈富康还谢绝了所有金钱方面的资助,他说:“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
黄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