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动
应对老龄化的中国经验
截至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8亿,占比超过10%,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青岛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2012年,青岛在全国首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5年实现全覆盖。该制度荣获2015年中国政府创新最高奖“最佳实践奖”。青岛市副市长栾新表示,在基本医疗保险框架下,将失能老人在医养结合机构或居家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用纳入护理保险基金报销范围。根据参保患者的不同需求,青岛市分别实施医院“专护”模式、护理院“院护”模式、社区“家护”模式、镇村“巡护”模式四种医疗护理模式。
齐齐哈尔市在201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国际老年友好城市”,这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曲秀丽介绍,重点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如社区医疗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善养老机构环境等,突出“老年友好”的特征;市区内的医院、银行、公共车站点、浴池、图书馆、旅游、法律援助等公共为老服务窗口,坚持为老服务标准,设置为老服务标志,不断扩大优待服务范围。
他山之石
“治疗未病”倡健康生活
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而神奈川县是日本人口第二大县,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神奈川县国际战略和健康促进办公室执行主任金井信隆表示,以“治疗未病”作为重要工作之一,采用先进的健康医疗技术,给老年人提供适当的帮助,提高人均寿命。同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理念,创造新的产业和市场。
日本大和市市长大木悟表示,为建设“老年友好城市”,大和市提出了两个宣言,一是“不把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人”,如今60岁的老人和过去相比更加健康了。所以,他们不愿意被成为“老年人”。二是“将老年痴呆人口控制在一万以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根据预测,2025年大和市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将达到10800人,所以他们提出这个宣言。
产业升级
老龄产业迎来发展蓝海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增长到106万亿。目前,欧洲、美国养老产业占GDP比重分别是29%、22%,而中国只有7%,相较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因此也带来了巨大的养老产业蓝海。
其中,适老辅具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罗椅民表示,适老辅具是老年人获得安全、便捷、舒适的适老环境的保障,是减轻护理强度,提高护理效率的唯一选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失能老人最多的国家,而且数量仍在增长,适老辅具能满足超过95%的失能老年人适配需要和功能设施需要。罗椅民预测,未来适老辅具应具备智能化、系列化、体系化、中国元素化、家具化的特点,开发健康辅具、中医养生类辅具。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发展,物联网“大脑”将最大效率完成辅具衔接融合,互联网将形成“人机融合”的高效辅具体系。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