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家一趟,得诗一首,乡情真挚,流传千年。
“鬓毛衰”,大概已经八十多了。壮岁离开老家,五十年后回来,还是一口的家乡话,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眷念故土是游子的乡愁,而乡音是游子的心曲,一听到乡音,距离就一下子拉近了,互致问候,拉起家常来。
贺先生回乡看看,走走,因为家乡有太多值得眷念的东西,山水、房屋、田野……“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唯有一声乡音,能使鬓发斑白的游子油然动情。
有人说,乡音是地域文化的名片。这话值得玩味。我看过许多名片,一张小纸片儿,印着很多字,有职称、职务、各种组织头衔,甚至什么级别等等,五花八门,和盘托出,而我觉得真正的“名片”,应该是乡音,“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比名片更亲切。沧海桑田,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唯乡音依旧是乡音,一代一代,不改其宗。无论走到哪里,一听乡音,就知道君从何处来。
三十多年前,我回过一趟老家,刚下洞庭湖,离老家还远着呢,乡音就扑面而来。船舱里,一群憨厚质朴的长者,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谈化肥、谈种子、谈庄稼……语音铿锵,抑扬顿挫,又不失温润亲切。我听着这地道的乡音,是那样熟悉和温馨,眼眶不禁湿润了。
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变化,家乡小县城已经成了通都大邑,商业中心,旅游景点。一眼望去,全是新的建筑。老屋已被征收,住老屋的亲戚,早已砌了新屋,两层楼,楼上楼下,共有六七间,一家人到齐,有满满两三桌人。满桌的酒肉,满桌的乡音,最是令人陶醉!
街上的店铺,天一黑就打烊,一打烊就响成一片,因为全是铝合金卷闸门。这与温柔的乡音,显得不很协调。亲戚说,不久就会“改革”,换成自动开关的玻璃门,真好!亲戚的思想真是新潮啊。
第二天,被读大学的孩子们带到几处古建筑参观,说这就是历史上的什么什么地儿,细心一了解,才知是仿制的,原址其实不在此。孩子们说这是他们在本地一个朋友,喜欢历史和旅游,搞起来的,孩子们自愿为他站台,介绍我去参观。我那亲戚听说了,显得很不满意,用乡音大声发表意见:“么子鬼景点啦,都是鬼伢妹子搞的,古井哪在这地方嘛,还差好几里路呢!他们是喝自来水长大的!”一席原汁原味的乡音,铿锵有力,声震屋宇。
地域文化,不只是道德操守,还包含民俗民风,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精神财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民的精神品质”,保持这个民族的精神质量,是国家强盛不衰的保证。我想,这个认识,多少年后,会有更多的事实来说明。
撩人乡思的是老家的特色,那万顷碧田,宛如一个硕大无边的碧玉盘子,这个玉盘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陀螺”,就是生我养我的小城镇。蜿蜒的小街,街两边的店铺,以及青石板路,飞檐翘角的青瓦房,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至于那小食店里的碗儿糕、彩色的硬糖、铁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平和温顺的乡音,常让我想起童年的甜蜜和温馨。
现在我的老家怎样了呢?
又是好久没有去过了,尽管沧海桑田,但我有一个这样的信念:那平和而温顺的乡音,应是不会有丝毫改变的吧。即使嗓音是嘶哑的,也要用乡音说出我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