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又称为社交焦虑,是一种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常见的类型包括“赤面恐惧、余光恐惧、表情恐惧、异性恐惧、口吃恐惧”。相当一部分“宅一族”是社交恐惧患者,他们通过禁锢自我的方式逃避社交。
其实,社交恐惧主要是一种害怕心理在作祟,担心自己在社交或公众场合的行为不当,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怕出丑被人嘲笑,怕被人注意……由于,过于看重周围人如何看待、评价自己,越是想表现得完美,越不知如何表现。其实,暴露于公众场合、与人交流、展露自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或多或少都会有紧张感,但大多能自我克服,不致引发过度的恐惧,影响社交。而社交恐惧者处于社交场合时,“怕”的心态导致紧张情绪蔓延,无法控制。在“我会紧张”的自我暗示下,姿态、表情的不自然,更加重了羞愧、紧张心理,遇到社交就想逃避。
社交恐惧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密不可分。严厉、苛责的父母,容易养成孩子敏感、脆弱、自卑的心理,埋下社交恐惧的种子。儿童期胆小、内向、木讷、拒绝集体活动,都可能是社交困难的萌芽,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如何战胜或应对社交恐惧呢?首先,不排斥。学会多角度观察和分析现象,接纳、正视自己当前的问题。只有自己真正勇敢面对,才能击垮内心的障碍。
其次,不苛责。不对自己要求过高,允许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带有小缺点,人际交往中,勇敢自我展示,不盲目追求别人的认可。
最后,不回避。回避只会增加下次社交的压力。直面社交场景,积极主动逐步扩大社交范围,培养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已经做到“不恐惧、要坚持”的时候,离摆脱社交恐惧就不远了。
金海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