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走近苏绣传人姚惠芬
~~~——走近苏绣传人姚惠芬
~~~——走近苏绣传人姚惠芬
~~~——走近苏绣传人姚惠芬
~~~——走近苏绣传人姚惠芬
     
2017年02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创新“不息”
——走近苏绣传人姚惠芬
徐翌晟
  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惠芬是自己主动找到邱志杰提出进行合作的。

  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从五六起岁就开始拿针,师从近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中学毕业之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刺绣的行业,在二十岁那年姚惠芬和妹妹拜师牟志红后逐渐掌握了“仿真绣”技法,而后又由任嘒娴传授其师尊杨守玉首创的“乱针绣”和任先生继续发展的“虚实乱针绣”。姚惠芬告诉本报记者,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缘分也是巧合”。在她的绣庄里,挂出的不是各种奖项,而是她的整个师承关系。正是尊重师承的精神中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意义,这一点触动了邱志杰。

  从事苏绣已经40年的姚惠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她介绍,苏绣的发展其实和西方绘画有相当大的关系,“仿真绣”融入了西方的“画理”,以高度的写实效果、精细入微的运针技法提高了苏绣的光感和立体感,使其焕发了超越以往的表现力。而杨守玉借鉴了西方油画中的用笔、色彩、透视等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在此基础上,任嘒娴又更多地参考了西方的素描原理创造出注重疏密虚实的“虚实乱针绣”。

  在几位大师的技艺之上,姚惠芬又首创了“简针绣”,这种刺绣技法采用为数很少的几种色差黑、灰色丝线,突出每根线条的表现力,大量留白,适合于表现素描、速写人物肖像或动物。姚惠芬表示:“这种新技法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规范,或是一味将外来的艺术形式生搬硬套,苏绣本质的肌理等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审美标准与应用范围。”

  无论怎样创新,苏绣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要成就一幅好的作品往往需要付诸数十载的心血,所以对于年轻的继承者来说,这仍然是条畏途,“后续的年轻人学的人相对不多,现在对于职业选择的余地太大了,不似自己当年只有选择手工艺,他们可以去公司上班,而做传统手工艺是很辛苦的。要耐住寂寞,静下心,刺绣有时候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年轻人坐不住。”姚惠芬说。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09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扫一扫
“当代艺术航母”拥抱“中国非遗”
非遗创新“不息”
“非遗”的前沿艺术
阿姨“追梦” 大妈“圆梦” 芭蕾
新民晚报文体汇A11非遗创新“不息” 2017-02-26 2 2017年02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