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聚焦/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记上海围棋“希望之星”范蕴若
~~~——记上海围棋“希望之星”范蕴若
~~~——记上海围棋“希望之星”范蕴若
~~~——记上海围棋“希望之星”范蕴若
~~~——记上海围棋“希望之星”范蕴若
     
2017年02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蕴涵丰富 泰然自若
——记上海围棋“希望之星”范蕴若
张建东 陶邢莹
  不是围棋,21岁的范蕴若,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爱看英超阿森纳、喜欢打篮球。

  记者眼前的范蕴若,刚捧得“农心杯”,他操着一口听不出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安静稳重的气质,全然看不出是一个95后。从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到经历曲折蛰伏数年,如今的范蕴若五段已连续两次战胜韩国围棋“一哥”朴廷桓九段。今年4月揭幕的新赛季全国围甲联赛,在常昊、胡耀宇八段之后,范蕴若五段将扛起上海队大旗。

  刀刃上的胜局

  第18届“农心杯”三国围棋擂台大战本周在上海大酒店激情上演。从第11局起,每1局都是中国队的冠军点。独撑韩国队大旗的朴廷桓深切体会到了当年李昌镐九段以一敌五的孤独。中国队第二位出场棋手是上海新锐范蕴若五段,2016年10月的“三星杯”八强战,他首次战胜朴廷桓,一洗多年蛰伏的郁闷,更引来韩国棋界一片惊叹:“应氏杯冠军范廷钰之外,中国还有一个范!”

  此番再度相遇,且是主场作战,范蕴若泰然自若。范蕴若充分展现出三星杯的魄力,顶过艰难的中盘阶段,在复杂的官子阶段一举反超,再一次强势扳倒韩国第一人1目半(见右图 本报记者 张龙 摄)。微小的差距,却奠定了中国队的大胜,范蕴若功不可没!

  他只赢了一盘棋,但这是刀刃上的一个胜局。这个胜利,范蕴若等待了太久。

  北漂后的压力

  1996年1月出生的范蕴若,少年时期便在棋界声名鹊起,与范廷钰、芈昱廷并称为“两饭一米”。

  范蕴若出生于普通家庭,他的父母,别说下棋了,就连麻将都不会打。儿时的范蕴若,在姨夫的陪伴下学打扑克牌,结果发现他对输赢的敏感性很高,在父母看来,这大概就是“天赋”吧,便决定让孩子学学下围棋。“我记得那时才4岁,第一次去就喜欢上了围棋。那时一周去两次,后来越来越多,我每天都盼着去围棋班。”在沪上围棋启蒙名师邱百瑞的围棋班上,范蕴若坐在妈妈腿上听课,只听了几堂课,一些大孩子都做不出的题目,他都能做出来。

  范蕴若很快进入了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渐渐在沪上棋童界小有名气。6年后,范蕴若10岁。这个时候小范要做出人生的抉择:是继续走围棋之路,还是像普通孩子一样读书?范蕴若坚决选择了围棋。

  于是,和大多数北上求学的棋童一样,范蕴若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北京马晓春道场“深造”。在他父亲的记忆里,北京当时的聂、马两家道场,上海来的棋童,大概也就五个人。像范蕴若这样的棋童,当时的生活费(包括房租)加上学费,全家的投入一年至少10万元。

  高投入的同时,伴随着是高压力。

  失利后的坚持

  范蕴若出道的时代,是中国围棋强势的时代。世界大赛冠军拿得多、新锐的数量和厚度也远超韩日。

  是机遇,亦是挑战。中国新锐集体爆发,身边的小伙伴个个身手不凡,范廷钰和芈昱廷都早早地拿了世界冠军。

  但范蕴若从未停止追赶的脚步。2015年,范蕴若杀进威孚杯全国大赛的决赛,面对士气正盛的柯洁,范蕴若只坚持了121手便告失利。“下不过啊!”摇头苦笑的范蕴若感受着天才的压力。

  身为95后,范蕴若承认,“有危机感,但我对自己一直是有信心的。”当代中国棋界,不缺锐气,范蕴若却低调地蛰伏着。

  2012年,范蕴若开始代表上海队参加围甲。世界冠军常昊九段对范蕴若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除了组织队内研讨会,常昊还经常给范蕴若“开小灶”,给他讲自己对棋的理解和征战经验。“在机场候机室,我们也是边喝咖啡边聊围棋。去客场比赛的宾馆里常昊也经常给我讲棋。”范蕴若觉得自己很幸运,前辈们一直在身边鼓励着他。

  围棋外的趣事

  2015年,上海队围甲降级,引起不小“震动”。对此范蕴若一直很自责。那盘在西藏输给山东范廷钰的关键之局,至今记忆犹新。“我本来能赢,可是一个低级失误,导致满盘皆输。”范蕴若回忆道,“当时联赛还剩3轮,我们倒数第一,跟倒数第三差3分。输了这场后,基本就要降级了。”

  回到房间关起门,范蕴若哭了。很痛苦,范蕴若坦言,哭是自己的一种宣泄方式。“但我只痛苦一会儿,过几个小时就好了。”

  走到今天,他最感谢的还是父母。“房子肯定还是买不起,当初父母都把钱投资在了我学棋上。”范蕴若笑言。如今,父亲也已经退休,一家三口常年生活在北京,每天回家能吃到母亲做的糖醋排骨,是下棋之外最幸福的事了。“我现在把奖金都交给父母。”范蕴若如实说。

  如果不下围棋,范蕴若或许就是个普通的上海大学生。他关注足球五大联赛,喜欢姚明时期的NBA,闲暇时玩玩实况足球。去年CBA季后赛,他花了1000多元买了三张票,去五棵松看马布里领衔的北京男篮和新疆男篮的比赛。因为围棋,他却比普通的21岁大男生更沉稳、内敛。有意思的是,直到昨天,他才学会了手机截图功能。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我的路,还很长。”这位上海棋坛的“希望之星”说。

  本报记者 张建东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09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蕴涵丰富 泰然自若
新希望
恒大依然恒大
收视指南
广告
新民晚报聚焦/文体汇A14蕴涵丰富 泰然自若 2017-02-26 2 2017年02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