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新春里,崇明农家的一个个灶头里持续许多日都飘散着香气。香气氤氲中,请你不妨看一道“非遗”的身影——崇明灶花。崇明灶花在2006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画了40多年灶花的向化镇黄汉生是崇明灶花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个“土画师”一画灶花就是40多年,站在灶头前,工笔和写意齐飞,“锅灰当墨,绘游鱼翠竹;灶壁为山,藏走兽珍禽”。
灶花寄托美好愿望
过去,崇明乡间几乎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头烧菜煮饭。为避免燃烧柴火时产生的烟灰落到灶台上,一般都在灶口上砌起一垛墙,称为“灶山”。民间有传说,灶头有“灶君”专管人间善恶事。因此,人们要在灶山上画“灶头花”献给灶君老爷。若不画花,只简单刷上一层石灰浆了事,这就是“豆腐灶”,会惹灶君爷生气。
于是,泥瓦匠中的“土画师”会在“灶山”上画出各种各样具有美好寓意和时代特征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被称之为灶花。
崇明的灶头,不管是两眼的(砌有两口锅),还是三眼的(砌有三口锅),在灶山上和灶沿下,都画有各色图案,人物、山水、花木、动物应有尽有。
灶花的内容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灶上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画“鹰、鸽”,反映人们心想“雄鹰展翅、和平吉祥”。不同时代,灶花的内容会有所不同,执笔者会将当时的“流行元素”呈现在画中。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家都普遍用旭日东升、劳动最光荣等图案。
灶花的执笔者,都是资历深、手艺好的泥瓦匠。在给人家砌灶头时,他们以锅底灰、植物花果与水调制成颜料,然后在粉刷得雪白的灶壁上作画,不打草稿,一气呵成。
在灶花的具体绘制上,工匠采用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画家们常用的画法之一,湿壁画的作法,这是一种刷底壁画,即在灶头砌成以后、灶山上所粉刷的石灰还未干燥时,立即挥笔在上面作画,其颜料能渗透进粉层,以后随着烘烤和自然挥发,灶山渐干,上面的画作能经历几十年不变形、不褪色。
民以食为先,食以灶为前。农村对灶是十分重视,没画上灶花的灶被称为“光头灶”,而好的灶花是一直保留的,即使灶烧老化了,灶的主人也不会把灶花随意拆弃,哪怕修缮翻建也要保留灶壁上的灶花图案。
土画师中的佼佼者
家住崇明向化镇齐南村的64岁老人黄汉生就是一位“灶花达人”。他画了40多年灶花,2006年崇明灶花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他成了崇明灶花的代表性传承人。
黄汉生告诉我们,他没有系统学过绘画,也没有正式拜师学过艺。他与艺术的缘分还要追溯到小学美术课上。当年,是美术老师对黄汉生的习作大加赞赏,这才让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己刻苦琢磨,绘画水平渐长。
初中毕业后,黄汉生跟着村里的泥瓦匠一同出去干活,老师傅画灶花,他就在一旁琢磨。没过几年,黄汉生的灶花技艺就已经远近闻名了,新砌灶头的人家排着队请他去画灶花。主人家好酒好菜招待他,他吃几口下酒菜,再喝到微醺,便提笔作画,画出的灶花内容新颖,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早期的崇明灶花所需要的材料通常都是就地取材,画笔用崇明最常见的芦苇、竹根、白山羊鬃毛等制成的蟹爪笔,颜料则是锅底灰,以及用米酒和草头、砖头等有色物自制。这种绘画方法要求画家用笔果断而且精准,因此极难掌握。因为颜色一旦被吸收进灰泥中,要修改就很困难了。而黄汉生画的灶花都是即兴之作,不打草稿,不作修改,下笔为准,信手绘就,图案简单却不乏生动,既是随意而作又是天真率性。他将工笔和写意两种画法融于一体,同一灶花构图上通常动物以工笔为主,花卉草木以写意为主,这种表现手法使灶花焕发出崇明特有的质朴、纯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只要告诉我想要什么题材,我就能画出来。画一幅灶花短则几个小时,长的需要一两天。”黄汉生说。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砌灶头的人家少了,但黄汉生依然忙不过来。不少苏浙沪地区的灶花拥趸们请黄汉生在自家墙面作画,别有一番意趣。至于报酬,黄汉生倒并不怎么看重。“年轻时画灶花是为了谋生,现在年纪大了吃喝不愁,画画完全是出于兴趣。如果主人家懂灶花,尊重这门技艺,我就去帮他画。”
除了当泥瓦匠砌灶画灶花,黄汉生还能当篾匠做竹器,还有一手木工的好手艺,一副灶上面所需要的林林总总的物件单凭他一个人几乎都能包办,绝对是民间工匠中的一个多面手。
传承保护民间艺术
黄汉生说,以前在崇明,10个泥瓦匠里8个会画灶花。如今灶花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年轻工匠中已很少会这门手艺的。他直言不讳地说道:“看过几个年轻人画灶花,老实说和我们这一辈人的水平没法比。”
为了保护灶花这一民间艺术,崇明从2006年起每年都会举办灶花艺术节,还建造灶文化博物馆,成立灶文化研究会,建立灶花作品及绘制工匠档案,加大对灶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2012年,崇明灶文化博物馆开馆。博物馆由灶神传说、灶具荟萃、灶花集锦、灶台美食四个区域组成,收集了近500种不同的灶花。为了保持崇明灶花的原汁原味,在建馆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深入农家,将一幅幅农家灶花拍摄拓印,并邀请黄汉生等灶花传承人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