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个阶段的艰苦跋涉,旅行之人都希望得到理想的食宿条件,以除却饥渴劳累、恢复体力,并顺利地找到下一站的向导。美食与安宿,不仅是下一个阶段行程的加油站和补给站,甚至影响到旅行者的出行心态,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所写《冬夜》中便有“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那简直就是旅行者的噩梦。不过,古代有着相对健全的食宿供给体系,人们出行前也会做扎实的准备,以免出现“乞于途”的尴尬。
旅行饮食
古代旅馆客舍被称为“逆旅”,《左传·僖公二年》有这样的内容:“今虢为不通,保于逆旅。”唐代杜预的解释是“逆旅,客舍也”,其中“舍”字从“舌”,可能源自逆旅有提供饮食的服务。《周礼·地官·遗人》有这样的规定:“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所谓“委”和“积”,都是为旅行者吃饭而准备的物资,“庐”则是为了迎接旅人而建设的屋舍,可见上古时期旅行住宿类的设施设备还是相对齐全的。但庐舍委积只是供给有身份的公务人员或特定阶层使用,一般的旅行人士往往自身携带干燥、轻便、不易腐坏的食品以备旅行之用。宋代楼钥《跋从子所藏书画》中便写到“问(旅行人)所携,前则草履,后则干粮”。
民间开设的逆旅,大都要提供一些简单的食品,如南宋范成大在《四时田园即兴》中写到:“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荫亭午正风凉。”当然,各地逆旅也向旅行者供酒,《水浒传》中武松过景阳冈前就在小酒馆豪饮十八碗酒,《喻世明言》卷二十《陈从善梅岭失浑家》也写到旅行途中遇到酒店的场景:“离了东京,十里长亭,五里短亭,逶迤而进。一路上,但见村前竹篱,庄后茅舍。村醪相透瓷缸,浊酒满盛瓦瓮。架上麻衣,昨日芒郎留下当;酒帘大字,乡中学究醉时书。”
旅途中在客店进食休息,称作“打尖”。关于“打尖”的来历,清代福格《听雨丛谈》中这样解释:“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晓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为‘尖’也。谨按《翠花巡幸》,谓中顿为‘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火’字而误传为‘尖’也。”也有将住店进食称为“下程”,如陆游《杭头晚兴》诗中描述“野店风霜俶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
那么,旅店的伙食如何呢?南宋陆游在诗作《十一月上七蔬饭骡岭小店》写到自己在山中旅店享用“蔬饭”的情形:“新粳炊饭白胜玉,枯松作薪香出屋。冰蔬雪菌竞登盘,瓦钵毡巾俱不俗。晓途微雨压征尘,午店清泉带修竹。建溪小春初出碾,一碗细乳浮银粟。老来畏酒厌刍豢,却喜今朝食无肉。尚嫌车马苦縻人,会入青云骑白鹿。”山中小店的饮食虽然朴素,但是似乎满足了旅行者简单管饱的要求。由于古代旅店饮食不可能做到今天严格的饮食标准,所以“村醅酸薄陈山果,旅饭萧条嚼冻斎”(陆游《客怀》),陈年的水果和味如嚼蜡的饭菜也只能将就着吃。
旅行住宿
长距离旅行必须中途歇宿,《周礼》“野庐氏”这一官职就负责建设交通线路及庐舍,“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后人考证,“比”是“校”,也就是考察监理;“宿息”,是指“庐”一类旅行宾客晚间停留歇宿以及白天暂时休息的处所。此外,对于旅行中途歇息来说,“井”可以提供饮水的便利,“树”可以遮蔽骄阳和风雨。可见,古时的旅店或住宿建设无论从管理体制还是设施设备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全面。
当然,古代旅行住宿的形式也比较多。《穆天子传》卷一说,周穆王北行,到达今天山西平定的盘石,当晚“载立不舍”,也就是说,侍从人员都随车露宿,不再另设营帐。实在找不到庐舍,只有暂借别人或宗教场所休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多次借宿在寺庙中,如他在《游雁荡山日记》中写到“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最简单的住宿方式当数“露宿”,所谓“风餐露宿”、“露营野炊”都是这个意思。而乘坐舟船,休息大都于舱中,清代诗人黄景仁“水声到枕今何时”、“扁舟梦断五更冷”都是关于乘舟旅行住宿的写照。
除了官办驿站、庐舍外,古代民间也兴建了大量旅店,相对于官办旅店“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的情形,民间旅店总要靠“房宿饭钱”营利,所以政府对于民间旅店经营并不十分鼓励,原因是“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旅店、客舍后来大都通称为“店”,例如杜甫诗句“过客经须愁出入,野店山桥送马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杨万里《不寐》诗“忽思春雨宿茅店,最苦仆夫催去程”,旅店的工作人员则大都被称为“店小二”,旅店的管事人员多被称作“店都知”。
旅行向导
在信息闭塞和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向导就成为古代旅行中重要的环节。由于向导多为熟悉线路的本地人,主要负责引路指路,一般也并非本职工作,换句话说在向导或者导游未成为职业之前,人人都可能成为向导。尽管历史中没有向导专题,然而向导曾真实地在旅行历史中存在过,且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有历史可查的、记录最为详细的向导是一位名叫石槃陀的胡人,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一卷中,他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经于瓜州一带的向导。玄奘为他剃度,他也就成了胡僧,由于胡僧与“猢狲”音近,石槃陀后来也成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然而,石槃陀在途中曾“拔刀而起,徐向法师”,企图谋害师傅,后虽未遂,却也以路途太凶险、家有老小为由当了逃兵,丢下法师一人继续前行。
数年前,一股“慢游”之风在国内兴起。发起者号召人们放弃快餐式的旅游,将自我从疲于奔命的旅行中摆脱出来,深度介入当地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也感觉到,活着是匆匆赶路,而旅行则是教我们停下来欣赏。与其对走马观花的观光游作深度反省,不如回归古代旅行方式,毕竟这里蕴藏着丰厚的人生智慧。
摘自《百科知识》2017年第6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