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父亲教诲
尽管疼爱,以仁先生却很注意不让赵锡成养成傲气。有一次,赵锡成跟着父亲到嘉定城友人家里作客。大人们在屋里聊天,赵锡成走到屋外,跟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教他们踢小皮球。到了该回家的时刻,小球友个个依依不舍,一路把赵锡成送到嘉定城南门外。以仁先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儿子不但有人缘,还颇有领导能力。
做父亲的喜在心里,但为了怕赵锡成心生骄傲,非但没有夸奖他,反而说了反话。他谑称赵锡成“阿杠”,就是“傻瓜”的意思;从此,父亲老爱唤他“杠徒”。刚开始,赵锡成听了不甚自在,但是,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
赵锡成从小个性开朗,做事勤快,并且知道对长辈要有礼貌;亲友们都夸他懂事,说他讨人喜欢。知道自己人见人爱,小小年纪的赵锡成对自己感到很满意。有一次,他自我感觉良好到有点得意忘形了,以仁先生眼尖,立刻做出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给儿子看:“看到了我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觉呢?”赵锡成当下领悟,父亲方才模仿他洋洋得意的模样,是要告诉他,自喜自满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警惕。
这种对儿子的现场教学,是多面向进行的;除了带赵锡成看世界美好的一面,也带他去见识社会的阴暗面;以仁先生告诉他,要慢慢培养明辨是非善恶的观察力。有一天,以仁先生带着赵锡成来到码头,找到了一个居高临下的落脚处,和他一起观察歹人如何假冒伪善地扒窃行骗。这次对儿子实地教学的重点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以仁先生也对赵锡成运用过软性的恐吓教化策略;在街头遇见了孤伶伶落魄的老人,他提醒儿子看清楚:“你看,年少不努力,到头来就会老年坎坷啊!”
以仁先生对赵锡成,也有严格的一面,抱持“不打不成材”的教养态度。
赵锡成从小顽皮,脑筋转得快,花样多,爱捉弄人,因此挨了以仁先生不少打。只要闲着没事,赵锡成心血来潮,就会故意逗着邻家小朋友玩;每次邻居来告状,以仁先生马上就板起面孔处罚他。赵锡成说:“像我这种调皮不乖的小孩,当然会露出马脚的,爸爸这时就处罚我。其实,常常都是妈妈看到我闹得不像样,赶快跑去跟爸爸讲;爸爸过来一看,觉得我的确不像话,就要对我动刑了。”
但他不认为自己是在欺负人,觉得不过是开开玩笑,捉弄不如他聪明的小朋友。譬如,人家吃饭的时候,他偷偷把一支筷子藏起来;再不然,就是让人家找不到自己的书本或文具。赵锡成的这些小名堂多得不胜枚举,初犯还好,第二次或第三次再犯的时候,以仁先生真的就打他打得挺厉害。
赵锡成记得:“父亲抽出腰上的皮带,打我的屁股,打我的腿,打得我很痛。我从小个性强,打得再痛,也从来都不哭的。”赵锡成每一次犯了事,父亲绝不手软;不过,他若是真正犯了大错,以仁先生却不打他了,反倒两眼直直盯着儿子,让他自己讲出一个道理来。
赵锡成觉得这样的时刻最难捱:“父亲要我自己想出道理来,让我自己感觉到后悔,让我反省。这是父亲对我的身教,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一直到现在,赵锡成都非常感谢以仁先生用这样的方式启发他。每次挨父亲的打,祖父从来不干涉,但是父亲一收手,祖父马上就会过来安慰他,好好地跟他讲道理。
有一次,赵锡成又挨了打,而且还打得蛮厉害。祖父过来慰问:“你感觉怎么样呢?”赵锡成很倔强,闷声不响,不肯认错。于是,祖父开始跟他讲到上中下策的道理:“假如我是你,我有三个办法。一个是倔强到底,这是下策。挨打之后,学乖改过,下次不再犯,这是中策。什么是上策呢?就是做人上之人。”赵锡成不懂什么是人上之人的上策,所以还是不吭声。祖父耐着性子解释:“人上之人就是,你将来要做一个好人,让人家尊敬你。尊敬是花钱买不到的;人家给你的尊敬,那都是假的。真正的尊敬,要靠你自己去争取。”赵锡成恍然大悟。
赵锡成一生感激祖父的开导:“我长大了一点以后,祖父不再跟我讲宝宝你好乖之类哄我的话;他就是一直引导我,让我去想道理,让我想通了怎么改进自己。”
(此连载明起暂停,日后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