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文化人
管弢
  管 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小留学生”比比皆是。各种语言学校、培训机构更如“雨后春笋”不断有新的冒出,适应各种层次的语言培训。

  语言培训机构好比各大功夫门派,教授“功夫教程”,传授给学员“见招拆招”的“秘籍”:对方说这句话,应该怎么应对;这种句式应该怎样分解能取得高分;用什么俚语能显示自己的幽默……可很少有机构真正去关注其中的“内功”。专门从事人类意识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奥·得马西澳认为,情绪反应是自我意识的基石,是思维活动的主要推动力。缺乏情绪中枢参与的推理和思考,虽然也能正常进行,但因感性的缺位,个体很难通过机体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血压的变化)与周围环境产生联结。简单说,交流是建立在“语言”的单层面,还是深入到“文化”的双层面。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波尔兹·科萨做过一个实验。同样一个题目,受试者分别采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母语测试组与原来的结论完全相符,而外语测试组却存在偏差,比例接近于50%。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科萨团队在韩国一所大学又进行了一次验证实验,同样是母语组没有误差,而外语组有一半的误差概率。语言造成了人们思维结果的不同。

  朋友的孩子小董一年前公派去美国交流一年,原本活泼善交际的个性在异国的土地上没能得到发挥,离她原来“开开眼界,交交朋友”的初衷相去甚远。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文化才是交流的内涵。所以,只有文化层次相同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而无关乎年龄和家庭背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经过讨论,结论为:不同的语言会令个体呈现出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性格。

  “东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就像油和水一样难以相溶,了解越多,便明白其中的差异越大。”大学老班长在美国生活了近三十年后如此感慨道。原来在融入障碍里,除了语言,还有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更为厚重和深远的东西——文化。

  大学时代,我曾读过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4个历经不幸与苦难的女人从中国大陆辗转来到美国定居,结婚,生下第二代移民。在每天不断的冲突中,夫妻之间、母子之间东西方文化一次次的碰撞,矛盾不断升级,感觉到她们的母体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艰难对抗,生活在两种文化不断撞击困境中所要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然后大家尝试着互相渗透,最后达成彼此的认同。这可能也是最早提出“双文化人”这一概念。

  近二十年间,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移民海外,读书的、远嫁的、经商的……有些人铩羽而归去了又回;有些人寻到乐土一去不回;还有人说要回却总也不回……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了,能否融入外国人的圈子也不会太过纠结了。无论最后选择归国还是留下,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将这两种文化纳入自身,建立起感性的联结。

  也许东西方文化真的很难调和,然而世界也不是非要二元对立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该做的是尽力同时接纳二者,在此基础上,努力绘就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独特画卷,成为一名“双文化人”,而非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自我封闭起来。开放,包容,是文明的核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双文化人
我写张泽羊肉的故事
沸腾的泳池
我那人生的“首航”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芭蕉过雨绿生凉
厉害了,外婆们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双文化人 2017-07-24 2 2017年07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