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是效率”,呼唤的是改革抓落实的力度。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头炮”一打响,兵贵神速,几年间取消和下放的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就达618项,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唯有以时不我待的劲头推进改革,紧盯进度、敲钟问响,才能避免“打滑”“空转”,让改革步步深入。
古人云,“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推进改革,同样如此。曾经举步维艰的出租车改革,面临着出租车与网约车新旧交织的矛盾。但因为在政策出台前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召开了数十次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论证会和咨询会,并且就改革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为更满意的出行打下了基础。
推进改革,时不我待。只有稳扎稳打,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拖慢改革进程。比如,某地曾进行警务机制改革,撤销公安分局,建立“大派出所”等等,力度很大,但因单兵突进、对现实考量不足等,几年后就难以为继,撤销的机构悄然恢复,留下不少后遗症。当然,减少失误,并非是说不允许试错,而是要让决策者的思考,行走在科学的轨道。
提高改革效率的途径很多,但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民意,是改革的前行准绳,更是改革的价值尺度。
改革攻坚,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正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进入桃花源的道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遵循发展规律,找准改革方向,加足马力,坚定向前,冲破坚冰,改革航船定当驶入豁然开朗的广阔海洋。(张凡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