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犯了众怒
1918年9月4日,以第339团为核心的5500名美军参加干涉苏俄的行动,登陆北极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当时,进驻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协约国军队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和塞尔维亚,由英国将军艾恩赛德指挥。
这些外国干涉军为非作歹,不仅肆意枪杀亲布尔什维克的百姓,掠夺当地资源,还用刺刀帮助白卫分子恢复地主制度,因此当地村庄都成立了游击队,老百姓拿起猎枪同侵略者斗争,即便被强征到白卫军里的人也纷纷开小差,投奔红军。
列宁及其战友意识到,一战期间,原沙俄政府在北极港口囤积了大批协约国援助的军火,如果协约国将其转交正从西伯利亚攻入伏尔加河流域的高尔察克白卫军,那局面就危险了。1918年11月,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从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抽调政治上过硬的近卫部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组建第6集团军,任命原沙俄少将萨莫伊洛为军长,向阿尔汉格尔斯克进攻。
协约国本以为内外交困的苏俄短期内拿不出像样的军队,但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当年底,干涉军由北极向彼得格勒的总攻被粉碎,艾恩赛德打算到1919年夏天再次进攻,可红军不会给他机会了。
不按常理出牌
1918年12月,萨莫伊洛完成战役计划,命令第18步兵师和北德文斯克游击队歼灭位于申库尔斯克突出部的美国、加拿大干涉军和白卫军,进攻时间放在北极最冷的一月份。萨莫伊洛回忆:“我计划同时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占领筑垒坚固的申库尔斯克。我很清楚,如果把方案提交总参谋部,肯定会被嘲笑,因为该计划不仅难以执行、风险很大,而且与基本军事准则矛盾,即不要把零散部队部署到敌人的鼻子底下。但我坚信……久经考验的红军部队的素养。”
1919年1月18日,红军发动进攻前一天,干涉军司令艾恩赛德来到申库尔斯克视察,他后来回忆:“我来到乌斯季帕坚加村的前沿阵地,在战壕里站了一会,望着面前被白雪覆盖的荒漠……努力在心里推测敌方意图……我一点也不害怕对我方地堡的正面攻击,进攻肯定会失败。我在考虑布尔什维克的军事知识够不够,会不会决定绕过我们的工事,去集中兵力包围城市。”
奇特的战斗装束
乌斯季帕坚加村是申库尔斯克的门户,在萨莫伊洛的计划里,进攻申库尔斯克的三个纵队分别是第160维利斯基团和第1、3海军步兵团及上苏兰德游击队,萨莫伊洛安排其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纵队负责进攻该村。事实证明,他的决策完全正确!
红军官兵在零下37摄氏度的寒冬里进攻竟然只穿衬裤!其实这是一种独特的“伪装衣”战术,“指挥员命令进攻部队的战士脱下短皮袄,穿上棉裤和棉短上衣,外面再罩上白衬衣和长衬裤。这身战斗打扮让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能够隐蔽地接近敌阵地并突然发起攻击。另外,此前逍遥自在的美国人感受到最强烈的心理震撼:在他们阵地前50米处,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乌拉’声,然后奔跑而来的人挑起了白刃战!”萨莫伊洛说。
美军中尉排长米德说,开战后,他做出的唯一决定就是下令所属士兵立即撤退,撤向维索卡亚戈拉村的唯一通道是乌斯季帕坚加村的大街,但道口已被战术素养高超的红军战士占据,而且还架起了马克沁重机枪。“每往前冲一次,留在雪地上的战友就越来越多。唯一的选择是沿着房子和棚子后面跑……前景令人恐惧,既没法逃跑,留在原地更不行,因此我们不得不一边爬行,一边嘴里不停地祷告。”
正当美国人边爬行边祷告狼狈不堪之时,位于乌斯季帕坚加村的一连白卫军出手了。他们点燃了房子,借助长达15个小时的浓烟掩护,他们不断对红军进行反冲击,村子前后两度易手,直到夜里白卫军和美军撤到维索卡亚戈拉村为止。
经过五个昼夜的浴血战斗,红军部队将外国干涉军驱赶向申库尔斯克,1月23日,红军游击队占领了舍戈瓦雷村,切断了申库尔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道路。红军第6集团军部队在进攻申库尔斯克城时,接连突破敌三道防线,占领了16个土木机枪火炮工事,对申库尔斯克形成半包围,迫使美国人可耻地撤退。
在申库尔斯克遭受失败后,美军负责人斯图亚特上校只得下令撤退,他们士气低落,弄得英国司令部下令不许派遣他们上战场,只能执行仓库警卫任务。不久后,美军不打招呼就上船回国,成了干涉军中第一个撤出的国家。很快,别国军队也纷纷离开苏俄,对十月革命的干涉就此以失败而告终。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