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演奏古乐盛行原汁原味,即尽量使用古乐器,表达出本真的古韵。也有比较“现代”的古乐团,如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他们用现代化的古乐器,并根据演出作品的不同更换不同时期的琴弓。最近他们在上海音乐厅的精彩亮相告诉人们:演奏古乐,关键不在乐器,而是要有一颗古典的心。
音乐会的曲目很有意思,主题就是巴赫父子与泰勒曼PK。音乐会的上半场是C.P.E.巴赫的A大调弦乐交响曲、B小调弦乐交响曲和泰勒曼的G大调中提琴协奏曲。C.P.E.巴赫的两部弦乐交响曲是他在汉堡任职期间所作,是6首“汉堡交响曲”中的两首,颇有大协奏曲的味道和巴洛克室内乐的风格,前者淡雅委婉,后者情感的表达略为强烈,显示了C.P.E.巴赫创作过渡阶段的脉络。泰勒曼的创作大都为巴洛克时代宫廷宴会上演奏的社交音乐,他的G大调中提琴协奏曲也是如此,作为主奏乐器的中提琴并不突出炫技,与乐队也没有强烈的竞争,而是和谐相处,你歌我唱,你欢我舞,其乐融融。泰勒曼的音乐在当时为什么比老巴赫受欢迎,由此可见。
当然,经过历史的检验,老巴赫的音乐显示了更可贵的价值,下半场是J.S.巴赫与泰勒曼直接对话:他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的“赋格”选段、选自《音乐的奉献》中的“六声部寻觅曲”、A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与之PK的是泰勒曼F大调三把小提琴协奏曲。泰勒曼的音乐依然甜美悦耳,迷人动听,但与J.S.巴赫一比——境界、内涵的高下之分,一耳了然。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少年之后,J.S.巴赫的地位会反超泰勒曼。因此我觉得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别有意味,超过了纯粹的聆听价值。
以往的古乐音乐会,我们似乎听惯了用古乐器演奏古乐,现在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反其道而行之”的演奏风格,令人别开生面,大开眼界——当听众的欣赏进入了他们的音响轨道后,不知不觉中会感受到,古乐也可以是这样表达的,也可以这样激动人心的。他们与其他古乐团的不同之处在于:用现代演奏方式揭示古乐的本质,古语新说,让古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演奏家们明亮温暖的音色、精准明快的速度力度、饱满的情感投入,令整场音乐会暖意荡漾。尤其是坐在乐队中间的那位神似杜普雷的女大提琴手,在演奏中经常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左顾右盼、前呼后应,俨然成为乐队的主心骨和灵魂人物。由一位大提琴手当主角,我还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