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树木上的每一圈年轮镌刻下的是它成长的印记,那么静静守候在上海大街小巷的古树名木,诉说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古树名木经历了自然更替、战火洗礼和城市发展变迁,是人类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城市“活的文物”。
“活文物”
上海古树资源稀缺珍贵
按照《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规定:“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的,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古树后续资源”是指树龄在8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树木。
上海目前共有在册古树1581株、79种,数量最多的三种为银杏、香樟和广玉兰;古树后续资源1024株,数量最多的三种为龙柏、香樟和榉树。上海市辖17个区县均有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分布,按照上海常住人口2400万人计算,平均15000人才拥有一株古树资源,足见上海市古树资源的稀缺和珍贵。
这其中,寿命最长的一株古银杏位于嘉定区,树龄高达1200年,是上海的“一号古树”;树龄最大的罗汉松位于金山区古松园,年龄为650年;树龄最大的桧柏位于嘉定区孔庙,年龄为650年;树龄最大的盘槐位于嘉定区古猗园,年龄为470年;树龄最大的香樟位于松江区香樟苑,年龄为400年。充满传奇色彩和动人传说的古树还有许多,它们是饱经风霜雨雪的“大地精灵”,虽然布满擦伤,却依然矗立,无声地滋润着申城大地,向百姓诉说着那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创新技术
细心呵护上海古树名木
近年来,上海古树保护工作者们以科学的态度,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术,保护古树名木,细心呵护城市的“活文物”,让这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传达着古老的气息。
——古树下铺设透气砖,恢复古树根系活力。一些生长在申城的古庙、古宅和公园的古树,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寻古觅迹的游客。众多的游客在古树名木边往来踩踏,使原本松软的土地变得板结起来,土壤愈发贫瘠,古树生长受到很大影响。古树保护技术人员在古树保护范围内铺装透气砖,明显改善了古树的生长状况,大部分铺设透气砖地坪的古树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
——为古树树洞做防腐,保持古树风韵美。很多历经沧桑的古树,木质已经腐烂,有的仅存半圈树皮,树洞显眼。而树洞又是古树特有的景观风貌,还能给人们传递古树的风韵和自然美感。在古树保护中,技术人员研究了一套树洞防腐技术,只要树洞的存在影响不到树体的安全和生长,就不做大面积修补,而是认真做好定期的清理和防腐,保持了古树原始风貌又保护了古树。
——为古树装避雷装置,免受雷电侵袭。生长于古建筑旁或位于空旷地中心的古树,由于树冠浓密,与空间接触面大,又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就成了雷击的潜在目标。古树保护部门为减少或避免古树遭受雷击,给古树安装了避雷装置。当雷电向地面靠近时,地面因感应所产生的异性电荷首先集中在避雷针上,雷电流通过避雷针引下线把电荷向地面释放,这样就避免了雷击对旁边古树的危害。
——引进无损检测技术,为古树做“CT”检查。古树管理部门为了检测古树内部腐烂情况,引进了无损检测仪(picus)。仪器通过声纳探测,以测定应力波传播时间为原理,经过仪器中的软件进行分析,便得到了树干“CT”图像,直观反映古树树干的腐烂情况,为古树后续的防腐修补工作提供依据。
市民热心
古树长青 感动常在
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上海市政府始终把古树保护放在极其重要位置。为了保护静安公园百年悬铃木古树群的地下环境,轨交二号线选择了避让改线的方案。为保护0369号百年古银杏,上海水上竞技中心整个场馆东移数十米。为保护0001号千年古银杏,嘉定区动迁了20多户居民,建了千年银杏公园。为改善上海最古老紫藤的生态环境,闵行区扩建2000多平方米绿地,建造了“古藤园”。
虽说上海有“寸土寸金”之称,但上海市民对古树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爱护意识,体现了崇高的城市精神文明。近几年,市古树办多次举办面向市民大众的古树保护宣传活动,如“古木春秋”古树名木主题国画展、古树摄影征文大赛及大型的古树认养活动,并在热心市民中组建了一支古树保护志愿者队伍。
古树长青,感动常在。有位老人已八十高龄,市古树办曾收到他写的对古树的感悟,是一字一句的手写稿,字里行间,老人用“心灵的角度”审视这些大地的绿色精灵,用抒情的笔触抒发对这些“绿色古董”的珍惜。老人还打电话向市古树办诉说他和古树的不解之缘,那份炽热的心让人感动。
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五年级六班10位小朋友撰写了他们学校那株百年古枫杨树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为了古树的明天”。小学生的每篇稿件虽然只有两三百字,读来却那么真实,能读出小学生们对古树的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建设美丽上海的蓝图中,在实现中国梦的憧憬下,关心古树、关爱古树已在申城市民中形成朴实而时尚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