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也并不奇怪。贝利临阵抱恙,以及传说中的赞助商矛盾,点火人选变脸。曾在比赛中遭遇挫折,最终坚持完赛的德·利马代表着最纯粹的奥林匹克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宪章》中曾如是说。
47岁的德·利马出生在巴西巴拉那的克鲁塞罗佐西的一个农民家庭。曾是领跑员的他在1994年参加比赛时偶然发现了自己的长跑天赋,从此与马拉松结缘。
瘦小的身材,坚毅的神情,今晨的马拉卡纳体育场,站在高台点燃奥运圣火的瞬间,德·利马或许会想起12年前的那次奥运经历。
2004年,那是德·利马的第三次奥运会。踌躇满志的他准备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雅典铸造辉煌。8月29日进行的男子马拉松比赛中,利马在最后7公里保持领先的情况下,被一个不明身份、闯入跑道的人强行推进路边的观看比赛的人群里。观众们慌忙将利马扶住,然后他重新加入比赛。但这起意外打乱了利马的跑步节奏,致使他被巴尔迪尼和美国选手凯夫莱齐吉(Meb Keflezighi)超过,失去获得金牌机会,最终仅获铜牌。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授予他皮埃尔·德·顾拜旦奖章,奖励他在面临事故及其后果时所展现出的杰出的公平精神。
利马也被巴西评为2004年度最佳运动员。
特派记者 陶邢莹(本报里约今日电)